林皋

  林皋,原名陈明久,曾用名陈泽民、李克兴、李润山,1913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迁西县(原迁安)南观乡孙庄子村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敏好学,成绩优异,并练了一手好字,深受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林皋小学毕业后,因父亲年迈,家境贫寒,不得不弃学挑起家庭生活重担,他一个人耕种20来亩地,农忙季节还为乡邻帮工,农闲时走街串巷作些小生意。1O多年的艰苦劳功,使他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性,并结交了许多朋友。他在劳动中仍然勤奋自学,练习写字。他字写得好,文章写得也好,乡亲有谁写信、立字据都找他代笔,林皋有求必就,同乡亲们建立了良好和密节的关系。
  1934年,迁安农民暴动遭到失败,迁安党的活动重心西移与陈心子村仅有一山之隔的西庄村。迁安党组织负责人魏春波经常到陈庄子一带活动,认识了林皋。魏春波经常给林皋讲一些革命道理,使他萌发了政治觉悟,日益倾向革命。不久,他又认识了遵化县北瘟的高存、才庄的才永昌等一些党员,在高、才二人的教育培养下,林皋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193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林皋入党后,党派他到白塔寺民团作秘密工怍。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疯狂侵略华北,冀东被逐渐“蚕食”,他来到这里后,向团丁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秘密发展党员,为以后这个民团倒戈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春,冀热边特委经常召开会议,筹组冀东抗日大暴动,林皋同高存、才俊华、才永昌、赵明海等人经常以安钱为掩护,保卫特委会议的召开。为了进行暴动的准备工作,他整天东奔西跑,串联亲友和乡亲参加暴动,完全顾不了家务,把年迈的母亲、一儿两女和农活劳动,全部托付给妻子照料。
  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后,抗联队伍遵照八路军四纵党委和中共河北省委的决定,撤到平西进行整训,林皋留在腰带出一带坚持斗争。1939年10月,他担任了丰(润)滦(县)迁(安)联合县二区区长,为开展斗争作了大量工作,指派台头村中心村支书刘一新在兴城镇开办染房,建立秘密联络站,搜集敌人情报;组织报中队夜间破坏敌人桥梁、通讯线路和交通要道;组织县区同志深入兴城据点控制伪镇长,为抗日政府提供粮款;在农村组织设立“消息树”,以树的倒向指示敌人“扫荡”的方向,便于群众和干部安全转移,等等。通过以上工作,搅得日伪军日夜不安,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到处搜捕他和他的家属,使得他全家人四处逃反,过着流浪生活。1939年底,党又凋他任遵化县二区区长。临行前,他找到逃反的妻子,当时7岁的独生子正在发高饶不省人事,家里困难很多,多么需要他留下来照料一下家务。他想到没有国哪有家,不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全家就不可能有和平团聚的日子,便向妻子作了解释,毅然离开妻子和孩子上路。谁料这次分手,竟成为他和妻子的永诀。
  1940年和1941年,党先后两次派林皋赴平西晋察冀分局党校学习。1942年秋他返回冀东后,被分配在蓟宝三联合县二区任人民武装自卫队大队长,后又调任蓟遵兴联合县二区区委书记。当时正值日军向根据地发动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到处集家并村,挖沟筑堡,制造“无人区”。由于环境异常残酷,为保存力量,二区地方工作人员已大部转移深山区。林皋来到后,不顾敌人悬赏1000元缉掌他的危险,深入群众之中,紧紧依靠堡垒户,领导全区人民坚持顽强斗争。在充满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密切注视敌人动向,将汉奸、叛徒的活动情况,逐村逐人逐事一一记录下来,为后来的除奸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一直到1943年夏季从未离开过平原他的英勇无畏、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作风,受到县委的表扬,为广大干部树立了榜样。
  由于敌人频繁“扫荡”和清乡,当时根据地的干部损失甚多。为了补充和壮大干部队伍,林皋在领导斗争中十分注意对干部的培养和考察工作。在他任二区区委书记一年多时间里,提拔了许多村干部到区县工作,或转送外地。在培养提拔干部中,他不仅知人善任,而且有很高警惕性,他曾和一个叫叶星的干部共事,在工作中觉察这个人举止轻浮,害怕艰苦,表里不一,政治不大可靠,多次提醒同志们与之接触要谨慎。后来叶星被捕,果然成为可耻叛徒,由于林皋及时提醒同志,叶星未能掌握党内所有机密,避免了由叛徒出卖产生的严重后果。
  林皋在斗争中立场坚定,沉着果敢,但性格十分幽默而风趣,即使遇到危急情况也不改变这种性格。有一次他带通讯员住在娘娘庙,天还没亮被日伪军包围,房东老大爷被喊出去集合,林皋与通讯员难以出村突围,便提着手枪蹲在屋门两边,他告诉通讯员说:“鬼子看不见咱们不打,咱们估计不准也不打”。不大功夫,一个日本兵用刺刀挑起门帘,迈进一只脚朝里望了一下,没发现什么就退了出去。敌人向群众训完话撤走后,房东老大爷担心屋里两个八路军,满头大汗地跑回家来,一进门见林皋站在堂屋里,一手卡腰、一手搔头朝他笑呢。
  “你们藏在啥地方了?”大爷惊奇地问。
  “就在炕上坐着呢。”
  “怎么?鬼子没有看见你们?”
  “看见了。他们是来看望我们的,见我们很好就走了”。
  “哎呀!老林!这是啥时候你还说笑话呢!”
  林皋这种乐观风趣的性格,深深感染着周围的同志。和他在一起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险恶的环境,大家都一扫紧张焦虑的情绪,仿佛忘记了身处险恶的境地。正是他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感染和激励着周围同志和群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冲破各种艰难险阻,争取对敌斗争的胜利。
  1944年秋后,林皋担任了中共蓟遵兴联合县委代理书记。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正走向最后灭亡,我军主力部队回师平原,恢复被敌人蚕食的基本区。但敌人并不甘心自己灭亡,为挽回失败局势,他们又纠集两万多日伪军,向迁安、遵化、玉田、蓟县再次进行疯狂“扫荡”,采取“拉网战术”,大面积包围,长途奔袭,妄图消灭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蓟遵兴联合县地跨干城,更是敌人“扫荡”的重点。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林皋领导全县军民日日夜夜同敌人周旋。这时由于环境的残酷,汉奸、叛徒的破坏,干部们对于敌人切齿痛恨,_工作上经常出现一过“左”的现象,捕杀人过多。林皋发觉这个情况,意识到这涉及党的政策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利于抗日斗争的胜利。一次,三百户一带有个村干部犯了严重错误,几个区干部决定要处决他。林皋来到这里,了解了全部情况,认为此人确实犯有严重错误,但不够处决条件,他当即帮助区干部运用党的除奸政策分析这个人的情况,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思想水平,妥善处理了这个问题,也教育了犯错误的干部。他在县委工作时间虽然不长,却表现了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这个期间,由于斗争紧张和工作繁忙,林皋已民用工业五年与家人失去联系了。1945年初,他13岁的儿子在党组织帮助下,在蓟县淋河村找到了正在紧张工作的父亲。林皋见到分别五年的儿子心中一阵酸楚,急切问着家中的一切,当他了解母亲已经去世,心中十分难过。儿子走时,他嘱咐儿子说:“回去告诉你妈,我参加革命10来年,没有给家中捎过一文钱,没有管过家中一件事,很对不起她。我当八路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受苦人。我今天为革命活着,明天就可能牺牲。我要是真的牺牲了,让你妈把地卖了供你读书。告诉你妈要挺得住,日本鬼子快要失败了,好日子就要到来了”,反映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不怕牺牲个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1945年4月24日夜,林皋带着县委秘书和文书在二区周官屯检查工作,突然被敌人包围。他凭着丰富的经验,估计敌人来的多,情况严重,他带领秘书和文书二人下了地道,准备凭地道与敌人周旋。当时二区是基本区,群众条件好,在群众掩护下敌人是不会找到他们的。不料该村一个办事员进洞时被积极合作发现,洞门暴露了,敌人就强迫群众往洞口灌水、熏烟,折腾了整整半天,地道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屈服。中午,敌人驱赶村中老百姓强行下洞,他们在后边,冒充老百姓高喊“不要打枪!我们是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林皋决定冲出地面进行空转,他迅速烧毁了所有文件,当摸到一本《党员课本》时他犹豫了。因为这本党员课本是许多人花费无数心血写成的,几年来一直带在身边,靠着它培养了一批批坚强的共产党员。他闻了闻油黑的清香,决定把它保留下来,“万一落在敌人手里,就当作我们的宣传品吧!”,林皋处理完了文件,就带领秘书和文书冲出另一个洞口突围。敌人发现后蜂拥追来,他们边打边撤,在激烈战斗中不幸身边两人一个中弹牺牲,一个被敌人俘获。林皋只身向河边奔去,冲到河边,几十个日伪军已在那里端着枪排成半圆形向他逼来,高声吼叫‘抓活的!”,林皋见突围无望,先将兜中的钢笔甩向河里,然后用枪对准自己胸膛猛然跳进河里,枪声响了,这位威武小屈的党的优秀战士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林皋牺牲后,残暴的敌人将他的尸体和手枪捞了上来,凶残地割下他的头,悬挂在平安城城门楼上“示众”。
  林皋烈士牺牲的消息传出后,当地群众悲痛万分,含着热泪掩埋了烈士的无头遗体。后来同志们又冒着生命危险将烈人头从平安城取回,将烈士身首合葬在三百户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