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白莹

  黄白莹,30年代天津著名的青年革命诗人。抗日战争爆发前,他以火热的革命诗篇呐喊呼号,为抗日救亡而斗争。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赴山东参加抗日战争,曾任中共泰西地委宣传部长、泰西地委党校负责人等职。1941年3月12日,在山东肥城西南莲花峪突围战斗中血洒疆场,为抗日民族解放事业献出年青的生命,终年24岁。
                    (一)
  黄白莹原名黄冠义,笔名白莹、白丁、欧阳丽娜,原籍广东南海,1917年9月6日生于天津。兄弟4人,排行第二。
  黄白莹父亲是名厨师。由于家境贫寒,黄白莹少年读书不多,11岁就给一个富户当小佣人,13岁在一家理发店当杂工16岁随父亲在饭馆当杂役。贫苦的生活和社会黑暗,使他从小铸成了同情劳动人民,痛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黑暗旧社会的思想和性格。
  黄白莹虽家贫上学不多,但怀有强烈求知欲望,劳动之余博览群书。为追求真理,探索人生道路,他曾阅读过《大众哲学》、《哲学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法》等大量社会科学书籍,研究社会现实,寻求革命真理。然而他强烈爱好的,却是抒发心声的诗歌。由于他特有的诗人才华,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创作和发表诗歌作品,逐渐成为为社会瞩目的年青诗人。
  由于深刻的生活经历,他早期的诗作大多数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如《卖花婆》、《卖糖歌》、《艇家女》、《换破烂的女人》等等。他主张诗歌要“用最通俗、接近大众的、新鲜的、与大众生活有关的词句写作”,“我们不愿意所产生的诗歌,长久地停滞在上层的社会里”。1934年2月,他发丧了一篇反映搬运工人劳动生活的诗作《出力者之群》。这篇诗作,深刻反映了劳动者的苦难,同时热情涎歌了他们无比的创造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黄白莹在诗歌创作上的鲜明政治倾向和出色才华,使他迅速结识了邵冠祥、孟英、简戎、王亚平等当时天津一些革命诗人,他们经常聚会一起,交流思想,分析形势,讨论诗歌方向,采取共同行动。在战友们的互相鼓舞、互相帮助下,黄白莹逐渐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1935年8月10日,他在失业10天后写的《失业者三部曲》中表示:明天,无边的悲哀,而不会飘上我的心来。深望今天迅速地缩短,因为明天,明天我就将爬上斗争的线上。
                     (二)
  1935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华北,国家和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刻。1935年底,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一二九运动推动下,12月18日,天津广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爱国示威游行。
  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学生联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河北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宣传结束后,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继续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一个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席卷平津和华北。在这个政治运动高潮下,黄白莹以无比振奋的革命激情参加了“民先”队组织,以笔作刀枪,以诗歌作号角,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之中。刨作了大量火热的革命诗篇。如在《重温》中写道:“嗳!痴情的人儿啊!我不忍看山河的变色,强敌的践踏,家园里鬼魅的横行”。在《长征》中写到:“我要披上意志的戎装,练就一支钢铁的笔……我抓紧无羁的自我,准备着明日万里的长征”,在《五月》中写道:“超过泰山,越过渤海,捣毁傀儡的满洲”。在《我们要死在战场上》写道:“那怕惨死,给前路装璜,带着黄沙,飓风来送别,不要依偎刹那的温柔,我们要死在战场”等等,这些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诗句,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极大激励着天津人民的战斗意志。
  为了进一步发挥新诗歌在抗日救亡中的作用,1936年6月,他与邵冠祥、曹镇华、简戎等人组织了新诗歌团体“海风社”,出版了《诗歌小品》。1936年10月4日,他发表了气势磅礴的诗作《镇风》,诗中写道:我们不再是软弱的华夏子孙!我们不再是牛马般的黑奴!我们不再是独裁者的驯民!我们跋涉在冰天雪地,我们疾行在椰子林间,无一丝恐俱,无毫发的惊惶。伟大的钢铁先锋队啊!飓风撼摇山岳了,群之潮流在大地奔腾了。奋起啊!有铁血的同志,我们要扫荡起,洗涮宇宙的狂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天津沦陷前,日本侵略者为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秘密绑架和杀害了邵冠祥、曹滇华等革命诗人,黄白莹以无比愤怒的心情于7月22日写下了《没有自由的地带——给华、谦、徉》,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他在这篇诗作前面特意写了一段说明:“在这不是属于中国管理、还有中国旗帜飘扬的地带——天津,我们实际上已经成了没有祖国的孩子,敌人随时去捕人……我是怎样被这残酷的事件苦痛着。然而这苦痛不是屈服,不是消极,这打击更加强厂我们反抗的决心”。
  1937年7月30日,天津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为加强抗战力量,党组织决定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抗日积极分子撤离天津,奔赴华北各地农村,与当地人民结合起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黄白莹写下如下的诗句:“用火把将我们双眼睁开,让军号吹去昨天的梦,哪怕炮火使我们变成灰,我们要将光明夺来!”他决定投笔从戎。8月中旬一个早晨,他打扮成学生装束,背上背包,随同几个同伴登上海轮驶往山东,踏上了他一生中新的征程。
                    (三)
  黄白莹等人南下在烟台下船,然后转往济南。此时济南尚未沦陷,他在济南加入了“平津学生流亡同学会”,随同“平津学生剧团”在济南开展抗日宣传,同时到车站和医院慰问和救护从平津前线撤回的二十九军伤病员。10月下旬,党组织派黄白莹等240名爱国青年赴聊城,支援国民党爱国军人、当时的聊城专区公署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范筑先,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鲁西北抗日政权。黄白莹到聊城后,在公署政训处担任了上尉政治服务员。
  当时,聊城专区辖鲁西北10余个县,11月初,黄白莹被派往冠县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这时,日本侵略军第二军第十师团正沿津浦铁路线向济南进犯,斗争环境极其险恶而困难,不但有日军的侵略威胁,还有地方反动武装的骚扰,供给十分困难。黄自莹毫无畏惧,在中共冠县县委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12月中旬,黄白莹回到聊城。12月2日,他给家中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情说:“这时代,我们相信,只有投身其中,正如生铁投入熔炉之中,不然是没有坚强的钢的”,“我们这一群青年,在这一历史阶段担负的任务,是无可逃脱也无可避免。相信吧,在折磨中,在艰辛的苦难中,我们才会获得光荣的成果”。
  1937年底至1938年初,日军相继侵占了济南、泰安等地,然后多次用飞机向聊城轰炸。这时,党组织为了号召群众起来抗日,指示黄白莹创办一份油印的《抗战日报》,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遵照党的指示,黄白莹每天不眠不休,收听武汉电台战讯,编写本地区军事、政治新闻,然后亲自刻写、油印150份,分送司令部各单位,各县政训处和各抗日游击部队,并在聊城街头到处张贴。这张小报,在当时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外地报纸很难见到的情况下,发挥了报导抗战真实情况、宣传鼓舞群众的重要作用,后来这张小报,发展成为4开I铅印版,印数数千份,发行到鲁西北、冀南等抗日根据地,并寄送到武汉和延安,黄白莹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培养和提高抗日干部,1938年5月,中共鲁西北特委派黄白莹等20多名党员和“民先”队员(其中有范筑先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赴延安学习。到达延安后,黄白莹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住在罗家坪。在延河岸边,他亲耳聆听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教导,迅速成长为一个懂得马克主义,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青年干部。
  1939年春,黄白莹在延安学习结业后,经山西、河北,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辗转回到鲁西北根据地。这时,聊城已沦陷,日军不断向鲁西北地区进行残酷“扫荡”,正如他写给留在延安工作的战友的信中所述:“我们经过千山万水,历尽艰险,终于回到山东。但是老家已经不可能回去了,敌人正在加紧扫荡,形势险恶,每个夜晚几乎都要转移几个地方”。
  在险恶的形势下,党组织派黄白莹到黄河南岸大峰山泰西地委宣传部工作。当时地委宣传部长是万里,后万里调离工作,由地委书记袁振兼宣传部长,黄白莹任副部长,主持全面工作。不久,担任了宣传部长。
  当时,地委为了培养提高干部,在大峰山建立了泰西地委党校,由邵子言和黄白莹负责。黄白莹在党校亲自为学员讲授政治课,并发挥他的特长,经常编写一螳诗歌,鼓舞学员斗志。如他在编写的《泰西进行曲》中写道:早晨看红日上山,晚上看月光溜遍山岗,我们英勇地战斗!战斗!保卫泰西根据地!怕什么扫荡和讨伐,我们要坚持到祖国舅的解放!
  1939年,罗荣桓率一一五师直属机关和泰西地委党校学员,在陆房地区突围取得胜利。黄白莹在欢欣中编写了《陆房突围之歌》,教学员们歌唱,起了很大的振奋人心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1941年春,日本侵略军缩小了对华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抽调两个师团增援华东日军实施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妄图消灭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泰西根据地的斗争环境更加残酷。3月12日,黄白莹和部队在游击行动中,在肥城西南莲花峪遇到大批日军包围,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黄白莹身先士卒,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最后血洒疆场,为祖国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年青的生命,终年24岁。
  黄白莹烈士英勇牺牲,使战友和群众感到万分悲痛,中共泰西地委为他举行了隆重追悼会,将烈士遗体埋葬在他生前战斗的莲花峪。建国后,为了永远缅怀和凭吊先烈,党和政府将其灵柩移葬在泰山南麓烈士陵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