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河西区在推进文化领域改革中致力于创品牌促繁荣惠民生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随着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加,特色的城市文化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开放40年来,河西区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河西区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引导文化资源各尽其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健全设施网络 完善保障措施
  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短缺的文化生产供给、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到繁荣活跃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河西区在文化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九五”期间,河西区提出增加文化投入,加强载体建设,建成新图书馆和多功能区综合娱乐服务中心;“十五”期间,提出迁建区少年宫和少儿图书馆;“十一五”期间则提出完善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服务功能,加强街道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具有人文特色的主题公园,加强城市雕塑建设……2015年,河西区投资4.3亿元建设河西区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涵盖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集演出、观影、视听、展览、阅览、培训、体育等功能于一体。自中心投入运营以来,每年接待市民超过36万人次,极大满足了市民在文化方面的需求,老百姓精神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河西区文化中心是河西区40年健全完善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后,河西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文化事业作为城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截至目前,在全区文化载体中,共有10个市级文化院团、5个市属文化产业集团、12个演出场馆、9个会展设施……此外,河西区144个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体活动室、36个公园200多个公共文化场所也成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由此,构成了以市级文化场馆为依托,以区级文化设施为主体,以街道文化阵地为基础,以驻区文化单位为补充的“市、区、街、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筑起覆盖全区的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市民享受到更便利、更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打造文化品牌 共享改革成果
  文化生活需求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更均衡、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河西区依托逐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挖掘城区文化内涵。近年来,河西区坚持做大做强“西岸”文化品牌,西岸文化惠民广场演出季、西岸社区文化擂台赛、西岸公共文化大讲坛、西岸中小学生藏书票活动、 西岸文化庙会、“书香西岸 文化河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等具有影响力的十大系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为市民带来了绝佳的视听享受。此外, 河西区以“文化365,快乐在河西”为主题,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受益群众1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河西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先进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全区群众文化队伍达到2000多支,文化志愿者超过3万人,百姓唱主角,草根当明星。
  近年来,在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等机遇期中,河西区积极谋划和设计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经营创新、文化服务平台搭建、文化发展制度机制构建作为文化产业工作的基础工程,把吸引“重大项目、领军人才、龙头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工作的着力点,推动河西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40年的培植呵护, 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发展壮大,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氛围烘托下,百万河西人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前不久召开的区委七次全会提出,河西区将进一步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壮大“西岸”文化品牌,积极引进培育优质文化企业,不断增强城区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以着力发掘更多彰显河西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品牌,增加百姓获得感,带动城市品质有效提升。


                                   2018.11.04
                             (新闻来源:河西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