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的曲艺非遗项目在传承方面现状如何?记者采访了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
为传承搭一座活动舞台

     
    随着全国非遗曲艺周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本市曲艺非遗项目在传承方面现状如何?就此记者采访了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他直言,曲艺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一定要让非遗传承人学会真本领、适应新市场。
  非遗曲艺重申报轻落实
  李治邦介绍, 现在不少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曲艺非遗项目, 由于非遗传承人的短缺,造成项目传承无法进行,甚至濒临消失。“有些地方重视申报,却缺乏对传承的落实,使得项目有其名无其实。比如北京琴书,由于关学曾的成就巨大,北京琴书在北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关学曾去世后,传承就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即便有传承人演唱,但听起来跟关学曾大师差距明显。”他还指出, 苏州评弹虽然演唱者很多,但在流派的继承上出现了短缺, 少了领军人物。青海的青海越弦、天津的西城板、吉林朝鲜族的盘索里等都面临传承困难,学习者寥寥。
  天津曲艺传承喜忧参半
  天津在曲艺非遗项目方面的传承现状如何?李治邦介绍:“京韵大鼓在天津很有脉络,几十年的发展和传承涌现出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可谓流派纷呈,姹紫嫣红。但现在少白派无人问津了,刘派在小岚云、小映霞等一批表演艺术家谢世后,好在还有杨少杰、张秋萍等在舞台上献艺,韩梅等新生代在迅速成长,但也觉得后备实力薄弱。”骆派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骆玉笙把京韵大鼓推向了一个高峰。如今,骆派京韵大鼓国家级传承人陆倚琴、刘春爱为骆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领军人就会有接班人,比如冯新蕊等。
  “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从上世纪70年代逐步走向事业高峰,能坚持到现在精彩收官实属不易。王毓宝在演出之余还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工作,正式拜她为师的除了高辉、刘迎、刘渤扬、陈淑萍外,还有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学博士候选人白卓诗女士等。可惜的是,演唱天津时调的继承人也不是很多。天津时调是本土的非遗项目,应该像董湘昆的京东大鼓那样发展和传承,有点有面,有队伍,有作品,还要有品牌活动。”李治邦说。
  相声传统段子亟待传承
  关于相声,李治邦指出,全国的相声演员众多,大都有师承关系。但青年相声演员中,会说传统经典相声的少。“以前苏文茂先生跟我讲,那时的相声演员都会说一二百段老活,说上三个月都不会折回来再说。我有种担心,这些传统经典段子如果不整理出来、逐步推广,可能以后就会失传,或者只有只言片语留下,甚至让伪相声成为以后的演出风向标。当初《扒马褂》就是不断演出、不断修改,才成为相声的经典之作。传统经典相声的特点就是要传承,口口相传,不断充实,添柴加火。”
  李治邦最后说:“曲艺的非遗传承需要政府重视,名家传授,资金落实,学习踊跃,这几个环节不能缺少。天津相声的传承就是靠着小剧场团队, 以老带新,有步骤、有目标、有方法地传承。 其他非遗类曲艺项目要传承下去,必须要有落实的方法,要为传承搭一座活动舞台,让非遗传承人学会真本领、适应新市场。”

 

                                2018.06.08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