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木偶艺术研究中心”课堂培训如火如荼
传承木偶艺术 讲述中国故事
新春将至,到处都是热闹的迎春之景,天津儿童艺术剧团的排练厅也是一派如火如荼。这里,是我市新近成立“木偶艺术研究中心”演员培训的课堂。一只偶,可沉默无言,可灵动跳跃。几十天的时间里,师与生之间,人与偶之间,传递着木偶艺术的星星之火,散发着情感,寄情于偶,“偶”就活了。
木偶戏并非孩子专属
中国木偶的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木偶戏甚至出现“千团万戏”蓬勃之势。1976年,天津木偶剧团应运而生,排演的首台木偶大戏《三打白骨精》,在市内以及外地引起轰动。1985年,木偶剧团扩建为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又相继排出了不少优秀木偶剧。
2006年,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国内的专业木偶表演团体日渐萧条,木偶人才断档,观众也逐渐觉得“木偶是孩子专属”。“实则不然,”天津儿艺副团长马路说:“木偶剧包括儿童剧,但木偶剧不是儿童剧。它是形成完整戏剧的真人表演和假人表演的两个翅膀之一。”
马路说,舞台艺术充满想象力。一个演员的表现力再强,有些舞台的象征、比喻、夸张,终究是表达不出的。但偶的假定性和陌生化效果远远大于真人,用偶来呈现这些艺术想法,就能特别接近。当偶与人跨界同台,各自的色彩也会更加绽放。所以说,“偶”不是“小儿科”,而是在舞台戏剧表演上一门独特的、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
开设多种课程给偶注入灵气
为了让木偶艺术更好地传承发扬,2017年,北方演艺集团准备以旗下天津儿艺现有木偶演员为班底,建立“木偶艺术研究中心”。经过一系列筹备,2018年1月2日,中心招收的首批演员前来报到,“木偶演员培养计划”也正式启动。
浏览演员们的课程表,原来不只有木偶课,更有形体课、表演课、戏曲课。为何要上这么多木偶以外的课程呢?“中国传统木偶演员几乎都是纯粹的操纵者, 但现在演员不仅是操纵者,更是表演者、创造者。各方面要求多了, 就要进行多元化训练。木偶表演是以基础的戏剧表演为基本功,再结合中国传统木偶表现形式,针对造型感、画面感训练。”表演课的授课老师庄映解释说。
近几年,《战马》等来自国外的偶剧令人惊艳,这些剧目中偶的精细、故事的感人,打动了全年龄层的观众。越来越多的偶剧,越来越多加入偶元素的戏剧,都带来了新的思考。
据了解,一般偶剧的表演形式分为几种:人偶同一,即人的情感表达在偶上;人偶分离,即人与偶各饰角色,可以相互对话;也可以演员与偶同为偶。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的同时注入偶的概念,形体和偶的关系,表演和偶的关系,要弄清楚,并熟练协调地操作,展现偶所蕴含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要想让偶剧有更大的表演空间,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之外,还应该探索更多、走得更远一些,离现代观众更近一些。
让当代观众喜欢上木偶戏
耍长绸、拔剑、写字……中国木偶的“绝活儿”让人叹为观止。当这些技艺被世界所赞叹的同时,中国木偶人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高超技艺怎样表达哲理性,给人更震撼的冲击和巧妙的思考?
木偶艺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马路说,“要以传统为中心兼收并蓄”,我们绝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表演技术,因为这是中国木偶千年历史的积淀。偶戏,是以偶为工具表达人类情感及哲理的戏剧。偶,是制作者或操偶者将人的情感思想注入后并显现生命形态的物体。所以,我们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更需提升理解,重视哲理渗透和故事深厚,思考如何让技艺服务于戏剧表达。这,也正是木偶艺术研究中心的重点任务。
传承当年天津木偶剧团的开台大戏文脉, 木偶艺术研究中心第一个大戏也是《三打白骨精》, 但不同的是,此次是靠偶的新诠释以及戏曲取胜。以前是纯粹杖头木偶戏,但是对当前观众来说还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木偶有长处,也有缺陷,因此往戏曲感上走,借木偶艺术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借戏曲这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搭建更加广阔丰富的平台。同时,在剧情架构、精神传递上,注重讲名著故事的同时,挖掘中华智慧,注入新的思想。
2018.02.22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