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争做非遗小传人网络推选启动 做品格优秀中国娃

     
    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之际,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共同主办, 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第九届娃娃庙会暨“践行十九大精神,争作非遗小传人”网络推选活动1月20日在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
  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有中国民众自发组织的、最丰富的民俗活动,有中华民族在“尊时守位、知常达变”过程中形成的“革故鼎新、实事求是、安民富民”的核心思想,诠释了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春节民俗活动中包含着众多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戏剧曲艺、传统舞蹈、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可以让本市广大的青少年儿童了解家乡文化,让他们与长辈一起参与到家乡文化的寻根过程中来,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文化自信,提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文化契机。
  10岁的齐航和小伙伴们在庙会现场表演了葛沽长乐高跷。 精彩的表演获得小朋友和家长们的赞誉。 齐航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从9岁开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跟着师父学习长乐高跷。齐航的姥爷就是耍高跷的,孩子打小就喜欢。 为了准备演出,齐航今天凌晨5点就起床了。孩子过去内向,学习高跷以后变开朗活泼了,跟人沟通非常顺畅。”
  刚刚表演完毕,薛静轩、张宏大、毕津硕的脸上都渗出了汗珠。他们很享受表演高跷的过程:“我们演出一点都不累。高跷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小就喜欢看爷爷们表演。爸妈支持我们学习高跷,也不耽误学习。我们原来都不认识,现在一起学习高跷,关系非常好,不训练的时候大家就玩在一块。”虽然学习的是文高跷,仍然有很多高难度的动作和表演上的要求,三个小伙伴两个上五年级,一个刚读初一,他们都是三好学生。学习高跷时间不长,但对于这项从明朝永乐年间就产生的非遗技艺,孩子们想要好好学习,传承下去。11岁的毕津硕抢着说道:“我练到长大成人让我儿子继承!”
  台上12个活泼的少年来自“民间艺术之乡”——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他们在长乐老高跷少年队,跟师父胡亚培学了两年高跷,从没有基础开始学起,现在不仅能登台表演,还将代表天津出访法国,为外国的友人送去天津正宗的长乐高跷表演。
  32岁的胡亚培是长乐高跷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我的师父去世了,但是现在健在的高跷老师傅们都拿我当徒弟,教我技术。高跷表演每年都集中在从进腊月到出了正月十六这段时间。现在健在的老师傅年龄最大的78岁,往后算的话,从六十岁到十几岁,大约有六七代人。现在高跷面临的还是人才和资金问题,目前演出的资金都是我们自己筹集的。我们的孩子是天津目前年纪最小的高跷队。他们都说长大了,学会了本事,再去教别人。”
  现场启动的“践行十九大精神, 争作非遗小传人” 网络推选活动将重点招募涉足7大类非遗项目的少年儿童: 民间文学(天津地方民间故事与民谣);传统戏剧(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鼓书、快板);传统舞蹈(高跷),舞龙、舞狮(限集体项目);传统音乐(法鼓、古琴);传统武术(列入市级非遗项目的传统武术);传统美术(剪纸、篆刻、泥塑、面塑、染绣)。
  此后,市非遗中心将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1月至3月将在天津非遗微信平台陆续发布传承人微课堂与“小传人”参选示范片。2月至4月,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试点学校及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阵地,将传统技艺送到青少年儿童身边,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4月份为报送阶段,本市少年儿童可以通过组织化推荐和社会化自荐报名两种方式参选。 5月中旬,将以6:3:1的比例,综合评定产生千名“践行十九大精神,争做非遗小传人”的志愿之星、希望之星、传承之星。 入选的青少年儿童将被集中送入天津市非遗小传人资源库,并有机会参加由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市非遗中心联合成立的“非遗小传人社团”,参加各类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
  相关活动信息,可以随时关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众号和“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官方网站。

                                  2018.01.22
                               (新闻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