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搭建文艺之家 擦亮文化名片──宁河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侧记
文化惠民需要多方合力。需要各区相关部门细心引导,培养群众文化带头人,更需要普通百姓积极参与,积极创作。宁河区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得扎实,深入人心,民间剧团创作排演的节目深受欢迎和好评。老百姓切实从文艺作品中得到了精神滋养和精神享受。
今年以来,宁河区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全区群众积极参与和自发性群众文化队伍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开展“服务农村,扎根人民”下乡演出14场;
──文化志愿者深入社区、军营、清河农场、敬老院等演出16场;
──文化馆“凤尾竹”艺术团、海之韵合唱团、文化志愿者免费为群众演出56场;
──举办“喜迎十九大,复兴圆梦”藏书票展14场;
──丰台镇东村、七里海镇大坨村、小坨村、俵口镇兴坨村、造甲镇大王台村等村队成立了农民业余剧团,排练了《秦香莲》《刘巧儿》等多部传统评剧,截至目前,已演出200多场;
……
这一系列数字,成为该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群众搭建“文艺之家”、扮靓“文化名片”的一个缩影……
评剧艺术重现辉煌
“不好意思,我真得走了。”宁河区小百花评剧艺术团负责人李中菊一边看表,一边向记者表示抱歉。
此时,区小百花评剧艺术团培养的3名学员正在汉沽代表本市参加全国“滨海杯评剧展演”,李中菊说完,便心急火燎地冒雨赶往汉沽。
48岁的李中菊是区文化局业务干部, 曾获“第六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十大名票”荣誉称号, 《花为媒》是其多年保留曲目,每每上台,必是满堂彩。自担任区小百花评剧艺术团负责人后,李中菊更忙了。
宁河是中国民间评剧文化艺术之乡,早年间,街头巷尾的百姓都能唱上那么一两段,很多名角大腕都曾在宁河演出,宁河评剧团也曾名噪一时,频频到各地献艺,李中菊便是其中的骨干成员。
2016年,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恢复评剧的往日繁荣,真正为群众搭建“文艺之家”,宁河区成立了小百花评剧艺术团,为广大评剧爱好者搭建了学习、沟通、展演的平台。一批老演员再次成为小百花评剧艺术团的核心力量,很快,就会集了30名演员、20名乐师,排练、演出搞得风生水起,评剧艺术在宁河再次大放异彩。
“前两天,我们到榕泽城社区演出,观众都不让走,我们一段接一段地唱了两个半小时!”说到这,李中菊既兴奋,又感慨。小百花评剧艺术团的演出,点燃了宁河群众的参与热情。今年以来,他们已深入村队、社区演出28场,每到一处,观众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台上台下,相互应和,评剧这一传统艺术在宁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此基础上,宁河区还将评剧艺术的触角延伸至校园,努力吸引广大中小学生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普及评剧知识,培养后备人才。小百花评剧艺术团的老师们每周三、周五分别为乐善小学、南淮淀小学的孩子们讲解、传授评剧知识,并由此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广。
同时,小百花评剧艺术团还与区新闻中心合作,利用新媒体开设了“宁河评剧频道”微信公众号,把名家唱段、宁河本地票友唱段和评剧发展史等内容通过手机客户端发送给每一位评剧爱好者,以此让更多人了解评剧、爱上评剧。
区内外作者联手创作文艺作品
宁河区经常组织区内文学创作者和专业作家进行座谈,搭建起了区内区外业余专业创作、沟通的桥梁。座谈中,大家围绕本区实际与时政热点,制定创作规划, 明确创作方向,并定期组织大家深入实际, 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汲取创作“营养”。
如今,宁河区的专业、业余创作队伍已近200人,仅今年上半年, 全区就创作出文学、音乐、美术、小戏、小品等各类作品65篇。《七里海》文学刊物已连续7年出版发行, 成立了文学社、音乐创作室,为文学创作者搭建了平台,而冯继祥就是其中活跃的一员。
冯继祥,70岁,宁河区小戏、小品创作人,评剧非遗传承人,市群众文化优秀带头人。他从小就跟父亲学唱评剧,19岁出科,加入宁河评剧团,后任宁河评剧团团长直至退休。
虽说是退休了,但冯继祥可一天也没闲着:他不仅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区内各项文艺演出,还凭着对文化创作的热爱“转行”搞起了小戏、小品创作。1987年,冯继祥参与创作的宁河区第一部小品《罚款》,荣获天津市话剧小品一等奖。从此,也打开了他人生的另一扇“窗”,创作热情更高了。
2005年年底,冯继祥78岁的老父亲被诊断出癌症晚期,手术已无济于事,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因此,只得回老家静养。然而,此刻正是区里春晚节目创作、彩排的紧张时期,冯继祥在老家既得照顾病重的父亲,又惦记着春晚的节目,唯恐因自己的家事而影响了节目进度与质量。就在冯继祥纠结不已、进退两难的时候,一起与他长期合作的创作团队好像猜到了他心里,几个人一起赶到了他家,一边帮他照顾老人,一边研究剧本。最后,圆满完成了区里春晚节目的创作与演出。
“没辙啊,就是热爱,就有这瘾!”忆及往事,冯继祥半是感慨半是自嘲地说。几十年来,冯继祥潜心研究小品、小戏创作,创作了《卡》《天堂里的微笑》《宰相家书》等小戏、小品120多部。
如今的宁河小戏、 小品,不论是创作数量, 还是质量,均在全市名列前茅, 并已连续8年承办全市两年一届的“美丽乡村·小戏小品大赛”。宁河的小戏、小品已成为该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培养群众文化优秀带头人
阚胜宇是市级文化志愿者、市级群众文化优秀带头人、“凤尾竹”艺术团团长。他20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文艺兵,曾在“抗美援越”作战前线用快板、音乐等形式为战友们鼓舞士气。后来,转业到文化局,2005年,在副局长任上退休。
退休后,阚胜宇一刻也没离开群众文化活动,因为区文化馆主动为他们提供排练、创作场所,营造良好创作环境。因此,阚胜宇充分利用自己文艺兵的特长,免费教大家唱歌、跳舞和各种乐器,并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凤尾竹”艺术团,积极参与区内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几十年来,阚胜宇创作了快板、喜剧、小品、声乐等作品100多部,经他培训的学员已达300多人,“凤尾竹”艺术团成员达50余人。
2015年,“凤尾竹”艺术团被评为“天津市百家群众社团”,他本人也被评为“天津市群众文化优秀带头人”。
别看阚胜宇已70多岁了,可多才多艺,精神十足,很有艺术“范儿”:每周一、三、四、五在区文化馆内为乐器爱好者们免费培训电子琴、葫芦丝、巴乌、萨克斯等,很多零基础学员在他的培训下,葫芦丝水平已达8、9级了。“凤尾竹”艺术团长期坚持深入村队、社区义务演出。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阚胜宇为了自己能够更多地掌握各种乐器的使用与辅导,他退休金的大部分都用来购买乐器、道具了,累计已达10多万元。
“别看闺女那么说我,买乐器的时候,闺女、女婿可没少给我搭钱!”说起这些,阚胜宇颇有几分小“得意”。
截至目前,宁河区像阚胜宇这样的市级文化志愿者有860人, 区级文化志愿者3900多人,他们中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7岁,仅区文化馆志愿者队伍深入各个社区辅导文艺骨干就达1600多人次。
2017.12.22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