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第四届滨海新区 汉沽飞镲节新意足
“00后”传承人展失传技艺

     
    11月3日上午, 秋风习习,略显寒意。但在汉沽体育馆内聚集的15支飞镲队300余名汉沽飞镲传人, 把“喜庆十九大召开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第四届滨海新区汉沽飞镲节”的现场气氛调动得十分火爆。引人注目的是,一批“00后”队员逐渐成为主力,他们在传承原汁原味传统民俗艺术的同时,挖掘失传多年的技艺,展现了别样的风采。
  本届飞镲节由滨海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主办, 滨海新区汉沽文化馆承办。在现场, 15支飞镲队分别为观众们呈现节奏明快、活力飞扬的传统艺术展示。这些队伍分别来自汉沽各街镇、 社区、部队、中小学,表演者最大70多岁,最小的只有7岁。其中,汉沽西孟小学雏鹰飞镲队、汉沽高庄小学飞镲队、汉沽聚艺武术飞镲队等队伍的“00后”小队员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仅继承了原汁原味的招式,还挖掘了失传多年的技艺,给这个亮点十足的飞镲节又增加了一点新意,也让人看到了汉沽飞镲后继有人。
  “‘喳喳起’是海边的一种鸟, 表现小鸟在芦苇荡里活泼地蹦跳。 作为汉沽飞镲的一个招式,‘喳喳起’已经失传很久了。”汉沽聚艺武术飞镲队队长李学军介绍说, 飞镲队成立时间虽然不长, 但还是在继承和挖掘传统技艺上下功夫,“喳喳起”节奏明快,加上点武术动作,也比较符合少儿传承人朝气蓬勃的特点。
  “举办这次飞镲节正赶上十九大刚刚闭幕,我们发扬传统艺术可以说‘春风正得意’。”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对汉沽飞镲十分关注,与往届相比,他认为本届飞镲节呈现出技术难度提高、精神面貌提高、组织安排提高三个亮点,他还为汉沽飞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注重理论提高和分层推广的建议,助推这项国家级非遗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汉沽飞镲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汉沽沿海渔村,经历了从海上到陆地、从渔村到城镇的发展过程,成为集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汉沽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通过积极挖掘整理原始资料、走访传承人、建立传承基地和表演团队、大力培养青少年飞镲后备人才等一系列举措,让汉沽飞镲从街头巷尾登上大雅之堂,成为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表演艺术,也是滨海新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汉沽地区有20多支专业飞镲队常年活跃在社区、企业、部队、镇村和学校,注册的习练者就有400余人。。


                                 2017.11.06
                           (新闻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