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走基层·看文化系列报道(7)
和平区在原有十大文旅活动品牌基础上,在传统文化创新发掘、公共文化服
务功能升级等方面践行了许多新举措──

多措并举建设文化强区

     
    和平区居于天津的“母亲河”海河岸边, 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 和平区在原有十大文旅活动品牌基础上,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涵,开拓创新,致力推进创新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创新发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升级等方面践行了许多新举措,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打造文化强区。
  非遗展馆琳琅满目
  和平区的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狗不理、老美华等一批闻名遐迩的中华百年老字号。今年,和平区投入上千万元在民园广场新建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并实施免费开放。
  和平区非遗展览馆位于民园广场二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展区、休息区和图书馆等分区,分“津味”“百戏”“医道”“工巧”四部分,展示和平区现有的狗不理包子、津味吆喝等4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是全面展示和平区非遗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普及非遗知识、拉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距离、宣传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性的平台。”该馆馆长张福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有很多非遗项目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凝聚了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展览馆中还有突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中国古典戏法、太平歌词等曲艺、杂技和民俗类的项目,不仅能从全新的角度感受天津这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城市风貌,也彰显出和平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非遗大篷车”开进社区
  为了普及“非遗”知识,和平区还多次在社区进行“非遗大篷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朝阳里社区的活动中心,一台精彩的“非遗”表演正在上演:一声声地道的“津味吆喝”勾起了老人们曾经的回忆;皮画代表性传承人王亚民耐心地为社区居民讲解皮画的制作流程,精湛的传统技艺彰显了天津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平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柳芊介绍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送到百姓身边,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传承‘非遗’,是‘非遗大篷车’活动的主旨,让非遗进入社区,走进人民的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丰富
  和平区图书馆设立的“爱心天使阳光助残”是该馆特色活动之一。爱心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和少儿阅览室为特殊群体提供了舒适方便的阅读环境, 不仅阅览室有专供盲人使用的电脑, 还配备了可调节字体大小的显示器、盲文键盘以及语音转化器,方便“阅读”,此外,图书馆还贴心地准备了盲文打印机,供盲人读者打印喜欢的书籍。
  据介绍,“爱心天使阳光助残”活动每周举办一次,利用场地资源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由爱心志愿者带领开展讲读各类读物、安排学习各门文化知识、唱歌、简单绘画、手工以及电脑入门知识培训课、观影等活动,丰富了残障读者的文化生活。
  为庆祝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平区部分大型商场内近期还新增了阅读体验空间,品类丰富的书籍吸引了不少市民流连观看。市民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 下载“和平共享书吧”的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借书还书,颇受年轻读者的青睐。
  和平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李杰介绍,“和平共享书吧”内除了有涵盖政治类读物、时尚休闲期刊及儿童文学等各类书籍外,还有一台“数字阅读机”。每台数字阅读机内存有高清畅销书3000余册 ,每月定时更新150册左右,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



                                2017.10.24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