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缅怀英烈 铭记历史
平津馆迎来20岁生日

     
    昨日,是平津战役纪念馆建馆20周年纪念日,为追溯中国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缅怀在平津战役中牺牲的英烈,连日来,本市观众和曾经参加平津馆建设的劳动者们自发来到馆里,为纪念馆庆生。
  书法印章展现平津战役史诗
  昨日上午, 本市13位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自发来到平津馆,将历时半年时间创作的一套艺术作品捐赠给这里。 这套艺术品,包含了印章、印模、条幅、长卷,寓意着平津战役历时64天的64枚印章,分别用变体龙书、麟书、鸟迹篆、柳叶篆等64种古汉字字体篆刻,在他们的精雕细琢下,普通的顽石道出了革命历史的沧桑。29米长的书法长卷寓意着解放天津共用了29个小时,在他们的挥毫泼墨下,朴素的纸张上留下了人民军队胜利的奏章,一首《止戈序》更是铿锵有力地道出了平津战役三种方式的全过程。他们用书法艺术的形式歌颂着人民军队,也让在场观众大开眼界。据悉,该书法印章系列作品已由平津战役纪念馆永久收藏。
  再获珍贵文物——“枪弹合璧”
  昨天上午,开国上将杨得志将军的家属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将三发珍贵的驳壳枪子弹捐赠给了这里。据捐赠人杨建华少将(杨得志将军之子)介绍,这三发子弹虽然身高只有3.5厘米,却也是有着80多年斗争历史的“老革命”。 和子弹配套的德国造驳壳枪自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就一直在杨得志将军身边,跟随他南征北战,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得志将军仍将这把枪视为珍宝,时常拿出来擦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在家属的一致同意下,将杨得志将军的这把佩枪、枪套和两个弹夹捐赠给了平津馆。时隔18年,在平津馆建馆20周年之际,杨建华少将专程将三发原装子弹送过来,让这套文物更加完整。在杨建华眼里,这个枪不单是一个武器,它同时反映了党、军队和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决心,反映出了全国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决心,也反映了全国人民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杨建华说,希望平津馆能充分发挥文物的自身价值,以实物证明历史,使生活在当今的广大人民群众能深刻领悟到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艰辛。
  建馆画师故地怀旧
  日前,一位“特殊”观众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为我们带来了一段20年前的故事。他是天津美院的油画系教授王小杰,曾经在建馆时参与了多维演示馆全景画的创作。在工作人员和记者的陪同下,他走进了20年前日夜不休创作绘制的地方。看着自己的作品,王小杰回忆说:“看,天安门这一段是我画上去的,特别是人物的部分,至少有200多个,当时为了创作更好的视觉效果,人物都是按照近大远小的比例精心设计。因为当时创作得太过投入,往后退着看画的时候,差一点儿就掉到台下去了。”在走到新保安攻坚战那段油画的时候,他给记者指着说:“这部分创作很特殊,是绘画和景观结合在一起,创作的时候,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既有文字的描述,又结合了战争时期的老照片,是我最满意的作品。这次来平津馆收获颇丰,既寻回20年前的记忆,更看到平津馆将它们保护得很好,我很放心。”

                                     2017.07.24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