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她们是讲解员,是纪念馆的“微笑名片”,她们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虽然服务对象不同,但她们都是一样的微笑和亲切——
平津馆有一群“金话筒”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里有这样一批人,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辛劳和青春。她们不是专家学者,却能将文物的历史娓娓道来,有时感动得听者热泪盈眶,她们每天接待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游客,但她们优美的站姿、委婉的声音给每位游客留下难忘的回忆。她们的服务对象不同,有步履蹒跚的老人、天真调皮的学生、憨厚朴实的农民,但她们都是一样的微笑和亲切。她们是讲解员,她们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她们是纪念馆的“微笑名片”,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平津战役纪念馆的“金话筒”。
  开馆20年,她们累计接待社会各界观众1600万人次,讲解场次近10万场。她们在讲解上下足了功夫,单是讲解词就有12套之多。儿童参观时,讲解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中学生参观时,讲解员则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诱导式讲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因人施讲就是要让不同的观众更易进入到讲解员构筑的文物、历史的氛围中参与思考。
  据平津馆宣教部主任唐凤红介绍,该馆的讲解词以前按年龄段分,现在按层次划分,小学讲解词分为两套,1-3年级一套,4-6年级一套,学生类讲解词就有四套。目前,讲解员团队针对幼儿园的孩子也在编写讲解词,这套讲解词字数会少很多,但灵活度会很高,这就要求讲解员现场把控能力要高。
  2008年,博物馆实行免费参观制度,平津馆是首批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这其中有一批特殊的人群——外来务工人员。讲解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学历相对较低,对天津的历史不了解。我们专门为他们撰写了一套讲解词,侧重于天津的历史,让他们更加了解天津,从而发挥他们更大的作用。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免费讲解,并在一些纪念日给孩子们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据讲解员介绍,她们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心目”博物馆。今年的国际助残日前夕,平津馆迎来首批盲人观众。讲解员耐心地向他们描述文物的形状、大小、材质,使这些文物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丰满、生动起来。在广场,他们听着讲解,亲身触碰着坦克、火炮、装甲车,感受着浓郁的军事氛围;在序厅,他们用手触摸五大书记塑像,感受着毛泽东手指的轮廓,摩挲着任弼时手中的书, 脸上露出敬意;在英烈厅,他们轻抚着英烈墙,手指摸着墙上的名字, 表情庄重而专注。一场讲解下来,他们争先握住讲解员的手,心情十分激动。一位盲人观众说:“在平津馆的参观体验是难以忘怀的,我们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这里的讲解员就像是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到这里的一切,更感受到社会对我们的温暖关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纪念馆是弘扬城市文化的“窗口”,讲解员是“窗口”中的名片。唐凤红说,每天早晨讲解员都要晨练30至40分钟,包括形体操、口腔操、绕口令、气息练习等。目前馆里的临时展览较多,平均1个月就有一次临展,这对讲解员要求极高,我们会应不同观众需求,与观众提前制订方案,包括讲解时长、内容等。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正做到“因人施讲”,满足观众的不同“口味”,每一名讲解员都要耗费无数个日日夜夜,翻阅上千册图书资料,对自己的讲解词反反复复进行修改。但就是这样,每一名讲解员都用笑脸认真地对待每一名游客,用她们的“金话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声音。

                               2017.06.21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