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抢救“传世记忆”16人47段濒危曲段即将录制完毕

     
    在刚刚举行的“传世记忆”濒危曲段抢救记录工程工作研讨会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传承人代表陈佩华,“天津市濒危曲段抢救记录工作”艺术家代表苏承龙、吴博莉、田立禾、陈凤芸,专家刘连群、高玉琮、李治邦等出席。
  传统文化的兴衰面临着“年龄”的挑战,技术资料的归集与学术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立即开始了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历史”的采录。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步将采访对象从录制国家级传承人到录制项目的亲历者,并成为非遗中心的常态工作。这些做法得到与会老艺术家和专家们的肯定。
  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在对老艺术家们“口述历史”的采访问题设定上,兼顾了个人的纵向经历和项目的历史发展之间的时空关系。采录过程包括: 基础调研、口述实录、校准补录与史料拍摄和其它工作状态的采录(收徒传艺、生活爱好、演出讲座),进行反复的补充完善。至今,受访者97人,(其中京津两地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人)。克服了传承人的身体、家庭、工作等问题给录制周期带来的诸多困难, 探索过程中注意在重要阶段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及时调整形式与内容,建立起珍贵的历史影像库。“口述历史”工作在2016年有了突破性转折:为丰富采录内容,加大普及力度,示范保护方式;非遗中心组织了第一场“濒危曲段演出”。在“口述历史”的受访者中,约请仍然可以进行舞台表演的艺术家,以濒危曲段专场演出的形式,记录濒临失传的表演曲目。但不久后,一位老艺术家的突然离世,让全体工作人员受到震撼,意识到必须全力以赴加快抢救记录工程的脚步。
  今年,非遗保护中心在天津电视台文艺广播的支持下, 即将于6月初完成“濒危曲段抢救记录工程”的录制,其中包括京剧、评剧、相声、评书、老鸳鸯调、京韵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西河大书、王派快板、河南坠子共11个剧种和曲种。苏承龙、朱凤霞、刘志广、孙元喜、田立禾、张文霞、王文玉、陈凤芸、贾庆华、张金铭、吴博莉、孙桂荣、张雅琴、杨凤杰、姚雪芬、梁润珠,共16位艺术家参与录制了工作,其中9位超过80岁, 年龄最大的苏承龙先生89岁。16位艺术家录制的近50段曲目中,京剧《白蟒台》《夜会悲楼》《举鼎观画》;评剧《莲花庵》《包公三斟蝴蝶梦》;京韵大鼓《刺汤勤》;梅花大鼓《拆西厢》等大部分曲目,老鸳鸯调、西河大书等曲种均为几十年未曾公演。
  在即将到来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 天津电视台文艺广播将选编20段“濒危曲段”自6月10日起播放,并配播口述历史、专家评述等内容;2017年末,“传世记忆”濒危曲段抢救记录工程将以封箱大戏的形式公演,这些让大众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些濒危曲段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中华戏曲曲艺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7.06.11 
                          (新闻来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