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新学期伊始,南开大学的同学们欣喜地发现,今年的公选课增加了非遗方面的课程——
“非遗公选课”约了吗?

     
    “最近大家见面都会问‘选非遗课了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李超对记者说。
  新学期伊始,南开大学的同学们欣喜地发现,今年的公选课增加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课程,从剪纸、年画,到法鼓、茶道、古书画装裱修复以及古琴、传统武术等,汇集了技艺、音乐、节令、礼仪四个方面。李超选择了茶道课,“我是历史专业的,平时就比较关注非遗方面的信息,能有机会在学校里学习非遗相关内容和非遗项目,非常高兴。”
  作为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与南开大学合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非遗公选课”的课程内容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构建, 南开大学教务处组织推动完成。在课程设置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生活态度、创造智慧分做四个单元进行表达:开物、乐心、养正、修治。汇集了技艺、音乐、节令、礼仪等内容,如剪纸、年画、蓝染、瓷、古琴、法鼓、四时节令、传统武术、茶道、花道、古书画装裱修复等代表性项目。约请乔晓光、邱春林、吴元新、萧放等国内具有专业权威性和践行力的专家讲课,从历史、社会、文化、技术、传播等多元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纵横思考能力。
  在课程之外,还设置了教研活动与延伸推动工作,包括:组织学生参与认领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学研活动,建立有专业方向的传习基地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课堂还向社会开放,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市民都可以通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微信平台进行约课。
  天津非遗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推动由来已久,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传承的沃土,始终是天津非遗保护工作的长效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湛的部分,包含了中国人的记忆与技艺,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梦想。“非遗公选课”在南开大学的启动,意味着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进入到建构教学体系的实践过程。


                             2017.03.03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