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记忆——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那些事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创始、发展、繁荣、濒危、再发展等几个时期。 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间、宫廷,乃至世界认可。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泥人张彩塑于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 生于天津,他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 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 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 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张明山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技艺高深、触手成像”,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其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而“泥人张”制作泥人的秘方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绝招,张家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其主要原因是张家所使用的泥是经过特殊加工的。同时,作品的制作功夫在手上,一个作品的完成有80%要靠手上的技巧, 在手指达不到的地方才用工具帮忙。泥人在手中捏、挤、拉、抻,手中的工具随时配合搓(条)、拍(大型)、压(衣纹和五官等)、滚(表面光平), 在行云流水之中,一件完美的作品便跃然出现。 泥人做好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一般要3天左右,再用砂纸打打磨, 纯土制的泥人就算成功了。而如果是彩塑作品,在捏制完后要放入窑内低温烧制,之后再用颜料上色。“泥人张”制作泥人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要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粗后细,具体就是先做头再根据比例做身子,老辈“泥人张”做的泥人头是活动的,手也是活动的
  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使其从佛殿神堂步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它伴随着对民间艺术的雅化和对古典文学艺术的俗化过程, 发展了民间艺术,使其创作兼具雅俗合一的艺术特征。 郭沫若、徐悲鸿、赵朴初等曾分别题诗、题词、著文,予以颂扬。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泥人张几代艺人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市场。每年到彩塑工作室参观的中外游客达百万人以上。同时,泥人张彩塑还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
  泥人张美术馆就是由泥人张世家后代集资兴建的民办美术馆,坐落在古文化街宫北大街通庆里。由折式楼梯连接相对的两座小二楼分为四个展室, 其中收藏了泥人张世家六代传人的优秀作品千余件,常年展出百余件, 其中以清末民初时期作品为主。其中包括《蒋门神》、《余三胜像》、《钟馗嫁妹》、《看手串》、《渔归》等经典作品。截止2014年第六代传人为本馆馆长张宇。
  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 泥人张彩塑艺术品行销海内外, 有的国家特邀“泥人张”专业人员出国献艺,进行文化交流。日本芦屋市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中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1985年古文化街修建后,设“泥人张”专店出售泥人张彩塑作品。

                                 2016.08.15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