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谢谢你,天性的想象!


     
 

  主人公个体:凌珂,天津京剧院余派老生、元声京戏坊“凌老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主人公群体: 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80名三年级学生
  5月30日下午,天津京剧院余派老生凌珂, 受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的邀请,为两个实验班的80位三年级学生做了一场京剧讲座,这81个人,在两个小时里欢笑不断,洋溢的童真童趣, 更让凌珂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孩子们,拿什么走进你的世界?
  近年来,元声京戏坊在线上线下进行了多种京剧普及和演出,凌珂逐渐被青年观众熟知和喜爱,获赠“凌老板”的昵称,他带着京剧进校园,有过国内外形式多样的经验,可以说“上得厅堂下得操场”。然而,在接到这个邀请后,还是犯了难……
  已经有了三岁孩子的凌珂,说起即将面对的小观众们,居然还有些忐忑:“几天前我就在想,给三年级的孩子讲京剧,讲什么呢?同学们,你们听过京剧吗?没——有——!一想到百分之九十可能听到的答案,我的信心就瞬间全无。所以我必须打破常规!” 能吸引小学生们的是“说唱听”吗?不是,应该是“玩”!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游戏, 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在密集的学业灌输间歇中,彻底轻松地玩!
  “玩儿”也是有讲究的,毕竟是一场以京剧为核心的“玩”,玩什么,怎么玩能让孩子们不分散注意力?京剧是戏,可孩子们玩儿的是游戏的“戏”……凌珂灵机一动,不如就从这个“戏”字入手,暂时收起京剧的国粹身份与经典光环,只单纯玩一场以“戏”之名的轻松游戏! 夜不能寐,只为一个“戏”字。
  有了目标, 细节工作纷至沓来,做幻灯课件儿就是一个方面。按照凌珂以往的经验, 京剧进校园要准备剧照、唱段、服装、道具……当他准备好这一切的时候,一个大问题摆在他面前。“孩子们对京剧是陌生的,对我是陌生的,京剧与孩子之间需要的不是一个演员,更不是我,而应该是一种引导性的思维。决不能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要让他们自己发现京剧的美!”
  带着这个问题,凌珂深夜一点钟忽然睡意全无,起身向书中找答案。国粹是什么?好玩吗?能当游戏玩吗?这些疑问不停的在他脑中重复。他开始深究这个突破口——“戏”字。从《辞海》、《说文解字》等汉字典籍中,凌珂找到“戏”字的根源和繁体字的写法。他发现,“学字”是孩子们的习惯性思维,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从偏旁部首识习繁体字出发,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关照了孩子的视角找到理解京剧的切入点。这个想法的融入,让他的课件内容又丰富了一重。
  他们把我拉进了想象力的“天性群”
  30日午后,一辆红色的小汽车停在师大二附小的校园。走下来的凌珂, 抱着五六件京剧道具:长枪大刀,各色马鞭,在这个入夏以来最热的下午,准备面对他这场独角“演出”。根据需求重新布置了教室,在整齐的课桌前整理出一点空间,“一会我带着我的游戏,接受这群孩子的检验,希望他们的想象力能够给我鼓励。如果我失败了,我和京剧都没有机会成为他们的朋友了。祝我好运!”
  80位学生走进教室,他们对讲桌前“貌不惊人”的陌生人并没有太多注意;凌珂几乎没有与其中任何一个孩子对上眼神。凌珂摘下帽子,喝了一口水,拿起了话筒……
  凌珂与孩子们先是互问年龄,聪明的孩子们还是把这个叔叔辈的老师称作“凌珂哥哥”,这似乎给了他很大信心。凌珂发挥着演员的天性,侃侃而谈。他打开课件里“戏”字由繁变简的演变规律,开始向80位观众试探着发问。
  “大家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偏旁部首吗?”“虎字头!”
  一个清脆的、不假思索的回答,给了凌珂莫大的鼓励。
  “太对了!那这个豆字,像什么?”“嗯……架起来的鼓!”“太棒了!谢谢你的想象力!”……
  就这样, 这81个人,在交流上无缝链接, 为这场京剧的天性交流开了个好头。 凌珂通过“虎、豆、戈” 三个偏旁部首将“戏”字的转变说将开来,孩子们听得头头是道,也从中了解了戏的意义——“看演员在虚拟的时空表演”。
  智慧的想象,让我们与先贤隔空一笑
  明白了戏的意义,凌珂继续引导孩子们如何欣赏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他让孩子们玩“过家家”的游戏,设定情境,请孩子们在表演区尽情想象“吃饭”的情节。在他引导下,孩子们逐渐“拿起了碗,用筷子夹起了菜,还懂得了干杯。”
  自发的动作沟通了京剧虚拟化表演的形式与过程,即想象力与表现力的关系。用“你”的想象力读懂“我”的表演,想象力越丰富,表现力越真实。
  凌珂拿出马鞭问“为什么马鞭会被做成这个样子”, 立即有一个小女孩儿站起来,用双手够着自己的后脖子, 摸着小辫子,瞪着大眼睛说,“因为……因为它会让我联想到,小马长在这里的毛”。凌珂既惊讶又开心,谁说孩子和京剧天然的有距离?
  这些启发式的引导试验,证明京剧与孩子们的距离感不是孩子造成的,而是“我们”预设的。不能因为多数人的不关注、不接受,就把京剧设定为“古老的艺术,现代人看不懂,孩子更不懂。”三年级的小女孩,用天性中的想象力,鼓励了凌珂。试想如果她有一天 走进剧场,看到演员的表演,聆听剧情化的音乐表现,通过自己的想象,眼前就会有一匹“红鬃烈马”,一匹“赤兔”、“乌骓”。
  小姑娘也能对千百年来中国戏剧智慧有解读并产生共鸣;简单明快又恰如其分的道具马鞭,能让代代新人的想象力瞬间抓住设计者的灵魂密码,看到马鞭,施以表演,完全能够进入情境,走进马蹄声声的空间世界。孩子们读懂京剧语言后的会心一笑, 不正是意会了先贤吗?这一笑就让我们的信心油然而生。 京剧人与其说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不如说是历史先贤的“信使”,一旦看似沉重的大门被想象力敲开,戏里戏外,沧桑流转的中国精神,经久不衰的一种可能会因京剧之名。
  声台形表外,见缝插针的文学性关照
  短短两小时,凭谁一己之力,不可能把京剧的各种精彩都展现给初见的孩子,尤其对剧本文学性的解读,但凌珂又不舍得放弃这个机会,于是他借用谈马鞭的板块,播放了京剧《洗浮山》中一句唱腔“追风黄骠快似箭”,希望带给孩子们关于语言表达丰富性与色彩感的一点启发。在场的多位语文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说,教学中要培养孩子回望传统的精神,多一些教材外的知识,多一些联想与描绘,让孩子们在学习的童年就插上想象的翅膀,凌空遨游。
  讲座结束,孩子们恋恋不舍,抱着这个刚认识的“哥哥”合影。80张无邪的笑脸,让凌珂对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大增。“这群孩子给了我充足的信心,京剧不老,也没有那么沉重,在孩子眼里,没有国粹标签,她只是一个好玩的、艺术化的游戏!我也更加坚定相信,京剧可以轻松下来,放下身段,隐藏辉煌,活在当下!”
  相信京剧的力量,就像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




                                   2016.06.29       
                            (新闻来源:天津京剧院 信息员: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