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老玩意儿”魅力无穷



     
 

  昨天上午,主题为“民俗源于南开,文化赖以传承”的南开区首届民俗文化博览节在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园开幕。近20项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以及民间传统文玩、手工艺搭配飞镲、腰鼓、地秧歌等传统表演,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开幕仪式上,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天津天后宫“天津市海峡两岸交流教育基地”铭牌;金派梅花大鼓、联升斋刺绣技艺、传统衡器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第三批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魏”制作技艺、“泥人张”彩塑技艺、天津皇会、天津茶楼文化空间——元升茶楼、天津天后文化信仰、“蔡氏贡掸”制作技艺等被命名为“南开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基地”。
  开幕式演出中,节日祭祀中象征喜庆的腰鼓表演、百年历史的花会飞镲、北方传统的民间舞蹈地秧歌,吸引众多市民观看,感叹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项目、民俗技艺展示也在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园举办,蝉蜕、辛夷、白芨、木通四位草药按照人体肢体特征,粘接成活灵活现的“毛猴”;一个拇指般大小的葫芦,用烙铁烫出烙痕作画;选取飞禽类的蛋壳,透雕、镂空,刻琢成人物肖像、花鸟鱼虫、京剧脸谱……受到市民欢迎的还有“泥人张”的彩塑、“风筝魏”的风筝、“乐器张”古琴、“联升斋”的刺绣等。“联升斋”从事刺绣十多年的绣娘介绍说,“刺绣最重要的是眼力,岁数大眼睛不好了就绣不了了。”绣品中使用的丝线细度仅为一根丝线的几分之一、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颜色多达上千种,再通过针法变换,使得绣出来的作品,山水能有远近之分,阁楼具有深邃之感,人物抱有嬉笑之态,花鸟赋有灵动之神。“很多人最初喜欢来学,但坚持需要极高的耐性和悟性。”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心民间技艺,把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下去。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魏国秋告诉记者,这两年很多年轻人开始对这些老技艺、老玩意儿产生浓厚兴趣,他也在积极努力,想建一所风筝博物馆,“把自己的‘老手艺’教给更多年轻人!”


                                2015.10.2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