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西河大鼓“郝派”传承人郝秀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传统曲艺要在创新中发展

     
 

  在日前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我市的西河大鼓入选。西河大鼓“郝派”传承人郝秀洁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西河大鼓之所以历经二百年依然广受观众欢迎,是因为它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向前发展。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民国初年有艺人把西河大鼓的表演带到了天津, 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俗称“西河”的大清河入津, 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流派众多,在天津有郝英吉为代表的“郝派”、田荫庭为代表的“田派”和以艳桂荣为代表的“艳派”西河大鼓等。
  尽管已从市曲艺团退休,但郝秀洁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并坚持在北方曲校教学。原汁原味的西河大鼓多是长篇说唱,但现在长书越来越少,为什么?郝秀洁认为,电影、电视、网络冲击传统曲艺,分流观众,这迫使传统曲艺不得不改变,“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艺术传承下去,而不能说把昨天的西河大鼓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守着。要创新、发展,才能争取到更多的青年观众。现在说长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观众不可能连续三五个月到剧场听《玉堂演绎》、《三国演义》,所以我这些年在曲校教学的过程中,把我学的长书掐成小段教给学生。实际的观众反响也证明,小段受到了欢迎”。
  郝秀洁说,当她在北方曲校教授学生们西河大鼓时,是她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候,“看到这门艺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2015.04.07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