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让我们从春节开始”非遗普及教育正式启动
让娃娃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以前民谣讲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粘糖瓜,二十四扫房子……”昨天,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 在昆明路小学开讲。这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与和平区传统文化特色校昆明路小学共同发起的“让我们从春节开始”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意在将体现中国人生活态度的“春节文化礼俗”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围绕“爱国、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传统年节习俗中对大自然的礼敬、梦想与生活态度中的感恩、情谊、自省等观念,自然深入到孩子们的行为规范中,与家长共同找寻和体验中国文化之美,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中,本市著名学者罗澍伟与知名传统文化节目主持魏以刚将春节中的各种年俗娓娓道来:祭灶是农耕时代对大自然的敬畏,是提高自我约束力的一面镜子;带着长辈祝福的压岁钱是不能随便花的;扫房子是去除一年的污秽,收拾好心情,向来年重新出发,孩子们不仅要参与,还要主动把书包清整好,干干净净迎接新学年的到来;祭祖与拜年是恭敬先人,联络情谊,孩子们对长辈们也许不叩头了,但可以变成给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记住他们在寒风中、烈日下的春夏秋冬……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澍伟说:“春节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除了食品外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多根本的变化。如今的春节已经不再像传统的民谣里那样过了,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和出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春节的内涵也随之改变。但是,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稳定的纽带,仍然具有重要的存在意义。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它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避免社会的震颤与失衡。在当下,我们更需要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来构建现代的价值观。”天津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文表示,非遗普及从娃娃抓起,就是要避免非物质文化未来在承载面可能出现的缺失,“让非遗有生存的土壤,需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
  “现在不仅是学生,包括很多‘80后’的家长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也不是很了解了。今年圣诞节和万圣节期间,学生和家长对于组织活动都非常积极,而在中秋、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甚至还放假的情况下,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昆明路小学德育副校长韩钰告诉记者。据介绍,为配合开学后校方将要开展的特色课程,昆明路小学还与非遗中心共同拟定了“琴、棋、书、画、诗、酒、茶、药”的课程方向,积极鼓励家长帮助孩子在假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门了解,以期对年级的分布进行早期调研。
  据了解, 主办方将在未来的文化普及工作中,通过切实的教育计划, 将非遗传承工作通过“琴、棋、书、画、诗、酒、茶、药”等文化载体,“塑作、染印、 剪刻、戏曲”等实用技艺,从娃娃抓起, 向孩子们渗透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应合、布局、风骨、意境、情谊、沉醉、悠然、梦想”等文化观念,体验传统技艺中的中华智慧,让他们亲近中华文化,爱上文化生活。

                                      2015.01.28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