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破版”版画亮相天津滨海新区空港文化中心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啊,秋收满畈稻谷香……”在由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社会发展局、天津空港经济区文化中心主办的“凝视的木艺——彭本浩版画作品回顾展”上,占据半个展厅的水乡风貌的版画作品不禁让人想到这首《洪湖水浪打浪》。耕作的水牛,冬日悬挂在树上风干的腊鸭,随风起舞的芦苇,洞庭湖、洪湖风光和渔民打渔撒网等景象都被彭本浩刻画进他的创作中。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是黑白木刻版画,但丰富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也让现场的观众们感受到水乡生活的乐趣。彭本浩介绍说,在2000年以前,自己的主要创作就是水乡风情,几乎天天出去写生,“那时候真是不问世界怎么变化,就是低头搞我自己的创作”。
  “线塑渔网”更紧实有力
  刀在木板上可以雕刻出风的灵动,水牛的皮肤则用纸的质感来展现,彭本浩介绍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有过很多新的尝试。一幅名为《小鱼儿》的版画,画面由密密麻麻的网和几条漏网小鱼构成,而作品标注的“线版版画”引起了不少爱好者的好奇。彭本浩介绍说:线版版画是将质地比较硬的线摆放成所需的形状,将其轻粘在板上,然后再在线上滚上油墨,拓印出作品。“我们那时候不像现在, 很多工序都可以机器来完成, 这些作品从刻到印全都是手工制作的。”彭本浩说,这幅《小鱼儿》就是用一条条的线粘出来的渔网,网线要自然紧绷,让观者能感觉到渔网的张力,“一张渔网非常繁复,手力掌握不好的话就会有稍许的松动,所以会非常考验创作者的技巧。”彭本浩说,即使非常小心,印出来的每张作品间都会有些许的差别。
  人物肖像引观者称赞
  2000年是彭本浩创作的转折期,上世纪90年代,彭本浩到了广东,多元的文化环境让他有了新的创作对象——巨幅人物肖像。在展厅的左侧,5幅黑白木刻的人物肖像版画即占据了一面墙。 和这些如罗中立油画《父亲》一样带给人一种苍凉、古朴情感的作品相对是,是展厅右侧一组名为 《兄弟》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是有一个人物的轮廓,但是却由不同的纹理充满整个画面。彭本浩介绍说,这些人物作品其实是在那些水乡作品的废版上再度创作的,“到了广东以后我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于是就产生了把早期的创作破掉,直接在上面阐述一个人物形象这种创作形式。”苞谷地、芦苇荡,水乡风情被改造成一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彭本浩用“破”的方式“立”了一种新的创作形式。这些作品不仅得到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原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还曾评价其为“黑白艺术的光辉”。(记者 范炳菲 见习记者 李韦江)
  ■ 延伸阅读
  刘硕海:废版上再创作,这是技法上的“不择手段”
  观看了此次“凝视的木艺”展览的新区版画名家刘硕海向记者介绍道,创作不能像生产产品那样,必须有灵感,而灵感就是出乎想象的东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就是一个把握灵感、把握画面的过程,不是靠技法,而是靠情绪的冲动。在废版上再创作,这是技法上的“不择手段”,可以突破原来的技法,画家可能都有这种偶然性,同样画家也善于控制这些。“随着艺术创作,思想、情绪的东西,必然要找到适合其表达的技法,当技法找得最准确的时候,这幅作品才是最成功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寻找和探索的过程。”

                                     2015.01.09
                                 (新闻来源:滨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