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濒危曲种时调“大数子”的来了!在古文化街卖药糖的来了!老先生唱着自创的童谣来了!昨天是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发音人选拔“才艺专场”,现场十分热闹。不少民间的才艺高手、草根明星都来了,纷纷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天津语言的魅力。
“像天津快板,天津时调这些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还有民谣号子、方言小品,甚至街上有特色的吆喝声等,这些方言文化技艺将进行录音录像,放入天津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才艺展示中,高手们各显绝活,老人们你用天津话讲个笑话、他喊个劳动号子,也有的唱童谣、顺口溜等,还有的说天津快板,长的百八十句,短的二三十句,把活动变成了一场“津腔津调”的小型汇演,幽默风趣的语调充分展示了天津方言的文化魅力和语言感染力。
天津快板可用乐队伴奏
擅长讲笑话,也算天津方言才艺。一位老先生“占大辈”的小笑话拉开此次天津方言才艺展示的序幕。专家评委认为,在生活中,天津人都爱(音nài)讲笑话,特别是用天津方言讲笑话,那更是笑果倍增。 笑话大王和故事大王一样,都是一种天津语言艺术。
一位老先生手拿一副快板,噼里啪啦地打起了节奏,说唱开了,“天津快板,嘛都能说,说得好不好,您了别笑话,说夜儿个后晌, 来了隔壁二哥, 家里来坐坐……要说这二哥心眼真不错,就是爱惹惹(第一个‘惹’读二声,第二个‘惹’读轻声),天南海北信口开河,人送外号‘二大白话(‘话’读轻声)’……”
专家认为,天津快板是以数来宝的形式来演唱。这种形式爽朗、明快、幽默,还可以用乐队来伴奏,比如天津快板的乐队里有大三弦、扬琴、四胡等,当天没有选手带乐队来,否则更热闹了。
濒危曲种“大数子”重现
天津的一种濒危曲种时调“大数子”昨天重现赛场,令在场人士大饱耳福,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宗发老先生的“大数子”表演《刘二姐拴娃娃》,一口气“数落”完,把天津话说得那叫一个“哏儿”,现场掌声四起。
据专家评委介绍,“大数子”是天津时调的特色曲调之一。没有明显的音乐旋律,是介于说唱之间的一种有韵律有节奏的数叙,这也是“大数子”被列入非遗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句以慢板靠山调起唱,然后进行数叙,唱词一定要押韵。使用天津方言,说的全是天津民俗民风的大时事,具有豪爽、谐趣的风格特征。主要曲目有《蚂蚱蝻出殡》《刘二姐拴娃娃》《枪毙屈香九》等。王宗发老先生说,“大数子”是天津快板的前身,因此使用的字眼更为“老派”。此次来参加档案馆的方言建档活动,为的是不让这么好的“玩意儿”失传。
方言说出地道天津童谣
“瓜棚底下挂摇篮,一个胖小儿躺里边,妈妈一把蒲扇紧呼嗒,‘宝贝宝贝快睡觉 ’……”评委认为,以方言形式流传下来的童谣、唱给孩子的顺口溜,特别注意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口口相传。
不少选手纷纷用天津话唱出自己记得的童谣。“我妈妈2009年去世时103岁, 照顾家中几代的孩子,我回忆几段她说的歌谣,‘太阳出来照南墙,十个秃子排成行……’”“你拍一,我拍一”“小小子,坐门墩”“小老鼠、上灯台”等多首最地道的天津童谣, 都是天津人童年时的记忆。
现场吆喝成为“压轴话”
带有浓浓方言气息的吆喝,曾流传于老天津的街头巷尾。昨天,作为天津特有的“老声音”,不少人现场表演的老吆喝成为“压轴话”。
但听得卖豆腐的、卖蚕豆的、卖大果仁的、卖雪花酪的,弹棉花、修理雨伞旱伞、修理钢笼锅甚至卖夜壶的各种老天津吆喝叫卖声四起。一位老先生卖凉粉的吆喝很有特色,“河北大街那块有个粉汤刘胡同,‘粉汤刘’卖的是粉汤,是夏天卖的冰镇的。据说华世奎也前往品尝过,味道以酸为主,有姜末蒜末,嚼起来筋道,吆喝起来也叫‘筋道’,里面粉条子不是擀的,是擦出来的,吆喝起来叫‘刮’。吆喝起来是这样的,‘酸的凉的哎,油了面的刮哎,筋道酸辣哎!’”
还有人“叫卖”起家传的吆喝声。 “我这是红糖白糖澄沙馅,豆面糕驴打滚哎!”
参赛者边疆红大娘说,天津方言才艺还有一种叫“猜闷”,比如‘不大不大,浑身是眼’,答案是顶针。
2014.08.03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