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本报今起推出《对话·传人》专栏,每周一期,每期向读者介绍一位非遗传承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关于“人”的故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现技艺背后的故事和其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
对话传人,感受非遗之美

 

  在6月14日我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为更好地普及非遗知识,让市民感受非遗魅力,了解非遗传承保护现状,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对话·传人》专栏,每周一期,每期向读者介绍一位非遗传承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关于“人”的故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现技艺背后的故事和其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目前,天津市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京剧、评剧、京东大鼓、杨柳青木版年画、泥塑等21项,国家级传承人20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7项,市级传承人119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文化遗产, 主要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没有传承人 ,非遗项目就无从谈起,传承人即是非遗的活性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为此,我们选取了京剧、评剧、曲艺、法鼓、武术等多个门类中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以对话的形式再现他们的传承经历和生活现状。他们中有的正值盛年,有的已近耄耋之年 ,甚至有人已过90岁高龄,但他们始终不乏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 , 孜孜授业不倦。在非遗传承中, 他们甘做“匠人”,存匠心、摒匠气,以一颗纯粹之心潜心技艺,全心授业。

                                        2014.06.10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