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正宗天津味将选10名“老天津”
专家指导培训后进录音棚留住“逐渐消失的乡音”


 

  昨日,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启动仪式在市档案馆举行,将用两年时间建立天津方言档案。为了留住“逐渐消失的乡音”,面向全市的发音人“征集令”已发出,将最终选出10名“老天津”,为天津话这一特色语言留下档案资料。同时,6名本市语言、民俗专家组成的天津方言建档专家组正式成立,本市方言传承保护、方言录制工作就此拉开帷幕。
  天津大杂院等语境被存档
  “由于城市发展快,大规模的改造、拆迁,使许多天津方言片区的界限和特质都模糊了。拆迁带来的人口小范围迁徙,让当地居民越来越分散,语言环境发生了改变,许多老的方言片区已消失,许多老的词语也流失了。如果现在不做这项工作,再过二三十年,老人们不在了,活生生的口语即将消失。”建档专家组组长、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说。现在,专家组正在进行天津方言建档文本的收集整理。“专家组在编写天津方言辞典,已经收集了7000多个词条,从这些词条中选择最典型、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500个词汇。这些被录制成语音档案的词汇,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能体现天津话幽默、鲜活的特质。”
  此外,还要把这些词汇按照语句,变成对话的形式。让人听起来不仅是单纯的词条,而是在语言环境下原生态的生活对话。也就是说,把这些词汇编入生活场景中,这样使方言转化为口语,就会变得生活化、趣味化。
  专家组将按照各种语境设计不同的对话,包括天津人生活的各种场景,比如家庭场景、大杂院场景和工作环境场景,男女发音人根据场景展现不同特色的对话。在录音过程中,就像情景剧一样,现场有编剧和导演,通过这些对话,原汁原味再现天津方言的词汇、语法、声调以及风格。
  专家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天津方言还分新老派别。“新派的天津话通过近100多年来新文化的灌输、学校的教育、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和北京的近距离交流,除了语音语调之外,很多齿音字的发音也有很大不同。届时方言建档中也将加入一些新派元素。”
  据悉,此次通过海选将选出10位天津方言发音人,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培训,将走进录音棚进行诵读录音。
  老天津人口中的老天津话
  昨天现场来了不少“老天津”,他们都是老城里、铃铛阁、东北角一带的老住户。一段段地地道道的老天津话,引起了在场不少人的共鸣。
  70余岁的马大爷老天津话说得特地道,“有事(sì)没事,我去南市(sì),去找李四……”现场的专家说,天津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之处主要在语音和声调上,如把“事(shì)”读成“(四sì)”。还有,“狗不理的包子有油又有肉”,把“肉(ròu)”读成“又(yòu)”。,此外还有把“爱ài”读成“耐nài”,把“落1uò”读成“乐lè”等。从声调上看,天津话有的把普通话三声字音读成二声字音,如“笔bǐ”读成“鼻bí”。有的把二声字读成一声字,如“菊jú”读成“居jū”。
  天津方言的词汇也有特殊之处,谭汝为教授认为,天津方言的特点除诙谐幽默外,词汇丰富、语法灵活、修辞方法多样、表现力强,而且善于吸纳改造词汇。比如说,天津人说“倍儿哏儿”,都是儿化音。还有疑问代词,外地人说“什么”,天津人说“嘛”。在称谓上, 天津人对15-50岁的女性都称为“姐姐”, 对非亲属人士用亲人称谓, 表达亲近之感。还有一个字“shún”,这在其他方言中没有。
  67岁的周大爷是一个“老天津”,在老城里生活了近60年。“我家那个大院住着七八户,小伙伴特别多,平时在一块玩旮旮(音ɡá)、打鞋桩……”
  “现在年轻人说的话,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天津话了,我儿子在说话时也就语调上有点儿保留,到了第三代,基本上都不会说。” 望着不会说天津话的孙子、孙女, 这些老人们也忽然感到了某种责任。爽朗的刘大妈,特爱天津话,“天津话‘哏’啊!今天叫今个儿, 明天叫明个儿, 出门在外我这一口天津口音,外地人都喜欢听我说话,觉得挺好玩的,一听到这个‘真哏’就捧腹大笑。 ”

                                      2014.05.16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