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3日晚上8点,家住天津市和平区新兴南里社区的张娟,来到离家不足300米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前,还旧书、借新书,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现在有了自助图书馆,借书还书再也不用去排队了。”张娟说。目前,在不到10平方公里的和平区内,共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100余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和平区是天津市唯一获得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的城区,先后28次被文化部授予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初步建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五分钟文化服务圈”
初春的周末,位于吴家窑二号路的和平文化艺术中心内,前来借图书、练唱歌、听相声、学舞蹈的人络绎不绝,由和平区投资3亿元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的和平文化艺术中心已成为文化艺术新地标。中心提供演出观摩、艺术培训等数十项经常性公共文化服务。
像和平文化艺术中心一样,中国金融博物馆、中国楹联博物馆等一批国字头文化新地标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和平区图书馆2010年还加入了国际图书馆联合会,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区县馆会员单位之一。
记者看到,街道社区最热闹的地方要数遍布全区的68个街道文化站(室)。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挥毫泼墨……每个街道文化站均超过500平方米,各具特色,居民群众走出家门不到5分钟,就能享受到特色文化服务。
目前,和平区在天津市率先实现“三馆一站”及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同时实现标准服务、规范管理。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均超过56个小时。
问需于民,按需供给
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和平区将2013年定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调查研究年”,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群众需要,以需定供。“群众文化的主角是群众,要问需于民。”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桂平说。
针对视障残疾人的文化生活需求, 和平区设立了专门服务视障人士的“爱心阅览室”, 并为他们开设电脑培训班。创建“心目影院”,通过义务讲解员对画面和故事情节的讲解来让他们“看”电影。几年来,共播放电影60多部,全市3000多人次残疾人获益。
针对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艺术的渴望,和平区“共享花季”艺术营地于去年5月成立。 目前,该营地已在多个社区开设舞蹈、声乐、快板等艺术辅导课程,辅导近2000人次。
和平区还组织文艺小分队入户,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文艺演出服务。
文化项目创品牌
“要想当名票,参加和平杯”。 “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已成功举办11届成人赛和4届少儿赛。票友赛不仅覆盖全国,还吸引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众多外国京剧爱好者参赛。2009年,该邀请赛被评为全国首批“群众文化品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服务项目奖,被天津市确定为“公共文化重点建设项目”。
近年来,和平区还相继推出了“和平杯”华北五省区市曲艺票友邀请赛、“和平杯”全国楹联大赛、“枫叶杯”全国青少儿书画大赛等十几个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应四季之“时”,举办“和平之春”“和平纳凉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配送各类文艺演出1000余场,惠及群众100余万人次。
2014.04.21
(新闻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