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海津讲坛》257讲回顾——水西庄的雅文化辉煌

 

  4月5日上午9:30, 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天津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渤海名家大讲堂》、《海津讲坛》联合讲座第六讲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请到了全国著名方志专家郭凤岐先生为广大读者讲述《红楼梦》大观园原型在这里——水西庄的雅文化辉煌。
  郭凤岐,男,1941年出生,河北人,中共党员。原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先后任南开大学中文系负责人、市委办公厅副处长、天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副主任。郭凤岐先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富于创新,著述颇丰。专著20多部,影视著作10部,论文、散文200多篇,主编天津地方志类书400多部、3.7亿字,是全国著名方志专家,天津市史志、民俗专家和文化学者。
  郭凤岐先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水西庄研究的史料和诗词, 证明关于《红楼梦》 中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水西庄的说法。水西庄在天津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的园林建筑、诗集书稿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个宝藏,甚至有学者说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就是以水西庄为原型的。雕梁画栋、水榭亭台,“潇湘馆”、“怡红院”,巧笑倩兮的女子、多情风雅的公子……曹雪芹笔下的江南园林、 皇家建筑、人情风物,数百年来一直为世人魂牵梦绕, 人们也始终希望重现那曾经的盛世、曾经的美景、曾经的繁华,因此北京有了个“大观园”。也或许,早在二百多年前,曹雪芹著书立传之前,天津卫就建成了号称直逼皇宫大内的“水西庄”,这之后,才有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才有了一部旷世奇书——《红楼梦》。《红楼梦》中生活素材的来源、大观园与水西庄中景名的暗合与联系、《红楼梦》中诗词与水西庄中诗词的关系等诸多线索进行考证,成为红学研究中引起人们关注的课题,同时也对水西庄的研究有了更深的开掘。
  郭凤岐先生通过《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些带有名称的轩馆、庭院,与先于它问世的水西庄中的一些景物名称相同或相近给读者们讲述着红楼梦的原型就是水西庄。比如,有一胜景“藕香榭”,大观园中也有一处同名同字的胜景“藕香榭”。水西庄中的景点“藕香榭”景色幽静,四面环水,菱藕香深,荷花盛开,游船荡桨,景色迷人。而且池中生产一种江南特产,名叫“红菱”,据《天津府志》记载,红菱原产江南,引种到水西庄,成为北方独特的美味特产,名声很大。而《红楼梦》第37回表述,海棠诗社中开始缺少史湘云,贾宝玉以送礼物为由向史湘云传递消息,袭人揭开小摄丝盒子,装的是红菱、鸡头。第67回,写袭人见李纨的丫头素云捧个洋漆盒子,素云说:“是我们奶奶给三姑娘送去的菱角鸡头”。与37回对比,作者分明指出:“红菱”是园内产,外头买的是“菱角”,大观园里的“红菱”与水西庄中的“红菱”都是珍贵的礼品,表明作者深切的用意。还有,大观园中有一座“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居住着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许多故事情节离不开潇湘馆。如果大观园原型在北方,必须找一处翠竹茂盛的园林,可惜在江北地区,翠竹很难成片生长,私家园林更难栽培。可是在津门水西庄,却有一处翠竹成林的景点,名叫绣野籍。《津门杂事诗》中:“惹烟笼月影檀栾,绣野籍前竹万竿”。诗自注:“津门少竹,水西庄绣野耪前后,栽竹数亩,蓊郁深翠,不减江南”。不仅如此,大观园与水西庄中,还有十余处名称相近或相同的地方,也可以透出曹雪芹的大观园是依托水西庄而撰写出来的。而且还有人举证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著大观园的面积大约是“三里半大”,与水西庄的面积基本一样。《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面积广大,为私家园林所罕见。小说第16回,贾琏从南方回到荣国府家中、贾蓉告诉他:“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 而水西庄这座著名的私家园林,面积恰恰是159亩,符合“三里半大”的书中内容。
  郭老师借助这种种史料的对比为广大读者细细分析着水西庄,读者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讲座结束后,很多读者意犹未尽,就一些具体问题向郭老师请教,郭老师一一作了耐心解答。

                                         2014.04.08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