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海津讲坛》第256讲回顾——关注细节、把握摄影理念


   
 

  2014年3月29日,《海津讲坛》第256讲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报告厅举行,天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津老年摄影研究会副会长、新华社签约图片摄影师——王予力老师应邀以“关注细节、把握摄影理念——是摄影创作的关键”为主题,为到场的摄影爱好者做了一场摄影艺术专题讲座。
  王老师一生追求摄影事业,40余年来用镜头追踪社会变迁的轨迹,用影像再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用光影记录时代风云。伴着他对摄影创作有着独特的认知和见解,与我们分享了他多年的摄影感悟。
  王老师将“风光摄影、人文摄影、 黑白摄影、人像摄影”拍摄时的注意事项和手法, 结合摄影作品范例进行了归纳和讲解。拍摄风光时要“等”,等待自己想要的照片。因为自然不会总是出现你想要的效果,要有耐心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然,等待瞬间的时机按下快门,让瞬间的美丽通过细心的捕捉成为永恒。人文拍摄时要注重情节,照片中要有故事,要有矛盾的冲突或者对比。比如:藏与露、虚与实、写实与写意、明确与朦胧、质朴与华丽、雄魂与纤细、简洁与复杂等通过艺术的辩证来表达自己的摄影理念。在人文摄影中观察要细,既有微观还要有宏观。既要观察拍摄的主体,也要观察陪衬体。根据拍摄的题材不同,需要的方法和心态也就不同。总之,拍风光要“等”;拍人文要“碰”;拍新闻要“抢”;拍体育要“快”;拍微距要“稳”,拍合影要“组织”。
  在展现黑白作品时,王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于彩色世界的美丽。从五彩缤纷的色彩中,提炼出“黑白灰”的影响魅力。譬如《我要上学》的作品将黑白作品与人像摄影相结合,突出了小女孩眼神的变化,展现了眼神中流露上学的渴望。使观众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就是那双透彻心底的眼神。这就是摄影中抓住了物象的特色,通过光色、视角、构图比例的细节留住了人们的注意力。
  王予力老师强调,摄影要善于发现,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奇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人云亦云,不要使照片出现“同质化”。对于刚刚学摄影的爱好者来说,摄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因为拍片子,需要扎扎实实的基础。找个老师学习,在群体中交流,多看,多学,多想,多拍。先从模仿借鉴开始,接受新鲜事物,以后再形成自己的拍摄风格走上创新的道路。好作品不一定是好设备拍出来的,是由好头脑决定的。正如摄影大师所说:“最好的镜头是摄影师的眼睛,最好的相机是摄影师的头脑,最好的片子在摄影师的心理。”做个热爱生活,关注细节的人,细节决定作品的品质,决定摄影成败。一花异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鸟一天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孕育伟大,从复杂中发现简单,从简单中发现丰富,从丰富中发现哲理。学习摄影要将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像品茶一样慢慢回味其中的清香,深入到创作的意境当中去,自然作品会非同凡响。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本市的20多名聋哑摄影爱好者也参加了此次讲座,手语老师为他们进行了现场手语翻译。王予力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博得了到场听众的好评,讲座在一片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2014.04.01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