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杨柳青年画的再出发

 

  天津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是我国传统年画技艺的双璧, 曾经辉煌,又曾经衰败。如今“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的风光不再了,如何让杨柳青年画重现生机与活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如火如荼,可以想见的是年画市场会逐渐萎缩,但我们又要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强,就必须走以质取胜的路线。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是:“半印半画”,讲究勾、刻、印、绘、裱等手工工艺。我们既要坚持传统制作的原汁原味,让人们认识到它在一个工业化无限复制时代的“物以稀为贵”,又要“更上层楼”,让它走出“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局面,这又需要有一个量让人们能够时时处处看到它娇美的容颜。协调这两者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在各地的民俗博物馆里为杨柳青年画开辟一角,作为展示的舞台。现在博物馆大都免费开放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耳濡目染,杨柳青一旦作为一个年画的品牌宣传出去了,扎下根来,就能够培养出来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在这里,杨柳青年画的定位不应是寻常的地摊货色,而是一个带有中国文化符号的艺术品。它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还应该包括外国的旅游者。所以我们在题材上、工艺上都要创新,再局限于“连年有余”“富寿平安”这样的题材是不够的,应该针对不同的消费受众开发不同档次的产品,可以借鉴现代的绘画题材,更具艺术的抒情性,而不是千人一面。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油画风格,更具质感一点。先锋一下,也未尝不可。打破人们对年画认识的常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恰是年画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条路子,知道的是年画,不知道的震慑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年画也大可不必都是张贴在墙壁上的,新桃换旧符,在一个家家讲究窗明几净的城市里是不实用的。我们可以换一下思维,把它装裱在相框里,能够永续利用,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也符合一个低碳社会的诉求。我们还可以让它小成一个钥匙坠, 大到一幅壁画,甚至开发成服饰上的一种图案风格,这都可以尝试一下。 杨柳青年画要想走出去,就必须便于携带,在纸张上应该有更多的选择,不能让旅游者叹为观止,又望而却步。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我们不仅要继承它,还要让它发扬光大,这需要我们大家集思广益,毕竟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2014.03.07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