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津派国画”富有活力
——访著名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王振德教授

 

  今年9月,第12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将在天津举行。 天津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展区,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关于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研究室主任王振德先生。王振德教授多年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其绘画和论文曾多次获奖。他不仅是国家“七五”重点学术项目12卷本《中国美术史》“北宋卷”与“南宋卷”编撰,国家“八五”重点学术项目10卷本《齐白石全集》编委和第10卷“诗文卷”主编,也是北京大学重点项目《中国历代美术文库·画论典籍》负责人和《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主编等,并出版过8卷本的《王振德艺文集》和另外20余部美术专著,对中国和天津美术的发展可谓十分了解。
  王振德对记者说,天津地区历代都出现过卓有成就的画家,如汉代的徐邈、宋代的燕肃、元代的李衎、明代的项嘉谟等,而岁久弥珍的,则是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壁画。1972年整修观音阁时,在阁内四壁意外地剥出十六罗汉和两天王壁画。根据罗汉下方供养牌记和彩绘观音使用的沥粉凸显金饰的办法,可以断定壁画的绘制年代为明代中期,这些壁画可谓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而考古人员通过对壁画多处重层痕迹的分析研究,认为观音阁壁画的最初绘制当在元代以前。明燕王朱棣于建元二年(1400年)九月从津门渡河,挥师南下,一举攻占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成祖,遂将元代的“津海镇”改称为“天津”,明示“天津渡口”之意, 并设卫筑城,日渐繁华,吸引了许多名人才俊。 画家文徵明于嘉靖五年(1526年)曾在津逗留四个多月,与挚友黄佐饱览海津风光,并创作了《观泉图》《乔林煮茗图》等多幅国画,整理创作诗歌四十余首。
  王振德教授说,到了清代,随着海禁的放宽,天津的漕运、盐碱、商业、交通等得以迅猛发展,随后出现了中国最早经办汇兑的票庄,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流动人口的增长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缘。富甲一方的盐商们纷纷筑造园林,延揽才士,吟诗作画,相继出现了帆斋、问津园、水西庄等重要的文化活动基地和书画创作乐园,对天津的书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王振德教授认为,从风格和传派上分析,清初至清中后期的天津画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宗法“四王吴恽”的画家。“四王”山水画在清代一直被奉为“正宗”,朝野效仿,学者如云。那么第二类呢,则是学习石涛“借古开今”、极富创造性的画家, 代表人物有金玉冈、朱岷、张赐宁、吴人骥等。 第三类是承继宋元以来文人画传统的画家,如查为礼、胡忠桢、徐文山等,他们注重诗书画合璧,多以意笔表现梅兰竹菊等文人喜爱的题材,作品富于书卷气息。这一时期,天津不仅书画创作繁荣,同时收藏宏富,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绘画理论家,直接推动了“津派国画”的创作。
  谈到天津近现代的绘画,王振德说,1905年,天津的李叔同先生东渡日本留学,被誉为“有志于西洋画的第一位中国人”。1911年,李叔同先生学成归国,在天津高等工业学堂首开图案课,同年在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国画教师。1912年以后,李叔同先生赴浙江、南京等地任教,他最早引进了西方绘画、音乐、话剧、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广告设计、画报编辑等,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融拉开了序幕。关于绘画,《中国民初画家》一书记载了吕凤子对李叔同的评价:“严格地说起来,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首倡者,应推李叔同为第一人……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绘画改良运动的推动者。”因此可以这样讲,天津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最早发祥地,也是中国画采用学堂方式传授的最早地区。
  王振德教授对记者说, 天津作为一座移民会集、不断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由其地域特征和历史背景所形成的“津派国画”也具有开放性、传统性、市民性和融合性等特点。“津派国画”不仅包容了西方绘画和民间绘画的优长,同时也包容了现当代各地区画派(京派国画、海派国画、岭南派国画、西安派国画等)成功的经验,故能具备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潜能及活力,一定会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2014.02.1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