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翻山越岭送戏下乡,无怨无悔”
——“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一片黄土地,一个小舞台,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没有敞亮的排练厅,没有舒适的化装间,但他们的演出却收获了天地间最为响亮的掌声。这就是坚持扎根山村的天津评剧院三团(原蓟县评剧团)和静海县评剧团,田间山间就是他们尽情挥洒的舞台,父老乡亲就是他们最挚爱的观众,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庄户剧团”“文艺轻骑兵”。
  天津评剧院三团:“庄户剧团”翻山越岭为民送戏
  前日午饭刚过,记者走进蓟县桑梓镇桑梓村。此时,村上的一片空场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空场一端搭起一个舞台,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音乐,台下站着的、坐着的、开着电动三轮车和摩托车的,越聚越多,足有四五百人,满面笑容的老人,嬉闹玩耍的孩子,吆喝小吃的摊贩,连村头的狗儿们也欢快地跑来跑去——一场评剧演出就要开始啦。
  而他们哪知道, 演出者,被乡亲誉为“庄户剧团”的评剧院三团,刚刚结束在平谷县一连7天的演出,就马不停蹄赶到这里,连夜将流动舞台车搭成了现在这个舞台,演员们也是稍事休整,再驱车三十多公里,来为乡亲们唱戏。
  天气转冷,舞台两侧的简易化装间点着几个昏暗的灯泡,摆着一张长条高桌,桌上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一个个打开的简易绿色木盒,演员们站着对着盒盖里的镜子化装、贴片子、插头饰,自己够不着的地方就相互帮着。山区温度相对较低,也没有取暖设施, 即使身披厚绒外套仍有些许凉意。看着为了保证舞台效果而穿着单薄的后场演员, 记者问他们冷不冷,一声干脆的“不冷”之后却又是频繁地搓手跺脚,演员们告诉记者已经习惯了。演员们忙化装,乐队管搭台,会计拉大幕,剧团的每个演职员身兼数职。
  这只是寻常场景里的一幕,回忆起往事,团长王秋明这个五十岁的汉子,眼里不禁闪着泪花:“在冬季,山区气温都是在零下十几度,刺骨寒风像刀割一样,许多演出地设施简陋,没有取暖设备,很多演员的手脚都冻坏了。但大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按照演出要求着装、认认真真地演戏。很多时候,一天要演出三场,连续工作长达十多个小时。‘连轴儿转’是剧团下基层演出中的常态,常常是演完晚场戏就连夜拆台,再搬往下一个台口接着搭台。许多时候,观众已经来了,而演员们还没有合眼睡觉。 更多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找住处,大家太困了就裹着大衣眯一会,锣鼓声一响便立即投入演出。 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剧团都是自带设备、行李、炊具。田间、地头、场院随处可演,农户、学校、厂房随处可住。”
  为了让边远山区的群众能看上戏,剧团经常组织小分队送戏上门。蓟县有949个自然村,其中有430个自然村地处山区。地处深山区的自然村黄乜子,全村共有11户人家、45口人,分散居住在几平方公里的沟沟岭岭。剧团就走进深山,把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河北省兴隆县孤山子镇大佐村地处深山,人口少、居住地又相当分散,有时观众还不如演员多,但演员们仍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进行演出。 当地群众说:“活了一辈子总算是看上了真正剧团的演出。”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王秋明说:“就算再苦再累再难,我们也无怨无悔。”
  静海县评剧团:“文艺轻骑兵”组成小分队送戏到家里
  在静海县,也有一支被乡亲们誉为“文艺轻骑兵”的评剧团——静海县评剧团。这几天,团里没有演出,剧团负责人就抓空带着主演到戏迷家走访。记者来采访时,正赶上他们要去住在西城区北纬二路的丁大爷家走访,便一同前往。刚一进门,丁大爷就满面笑容地迎上来,紧紧握住记者的手,嘴里“艳娥、艳娥”地问寒问暖,如同喊着自己的孩子。亦是剧团演员的王主任赶忙解释道:“丁大爷眼神不太好,把你看成咱们剧团的演员了!”戏迷与演员之间的熟稔程度可见一斑。
  原来,痴迷评戏的丁大爷是剧团十几年的老戏迷,几年前年近耄耋的丁大爷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看戏,演员们得知后主动结伴到大爷家里唱,《花为媒》《刘巧儿》《秦香莲》,都是丁大爷爱听的。丁大爷夸赞说:“你们这是把村头舞台延伸到炕头来喽。”
  多年来剧团年平均演出250余场,为了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看上戏, 演员们组成小分队上门唱戏。剧团深知根在农村,在坚持艺术水准的基础上,要创作演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品。在演好保留剧目的情况下编创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三个亲家》等近80出剧(节)目,很多演员还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在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
  回到静海县评剧团所在的大院,仔细打量,这里地方不大,但整洁清爽、井井有条。快到年底了,剧团又要忙起来,每年这时都是需求大、场次多、天气寒,也是剧团最辛苦的时候。演员于福萍回忆道:“有一年过年,那大雪下得都过膝深了,我在舞台上一张嘴,雪花直往嘴里飘啊。戏服里面必须穿得很薄,身上冻得动不了,可一入戏,冷啊苦啊又忘了,演着演着身上还出了汗,一冷一热,就冻感冒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么艰苦的条件,怎么能长年如一日地坚持演出?于福萍诚恳地对记者说:“也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这是演员的职责。还有一个原因,团里许多职工就是乡亲们的孩子,我们演戏,也是孝敬父母长辈。 乡亲们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到一个乡村,都招呼我们到家吃饭, 去不到家里就把亲手做的饭送到临时舞台,还祝福我们身体好、嗓子亮,多给乡亲们唱戏。这样一来,心里暖乎乎的,好似寒冰的艰苦也都融化了。”

                                          2013.11.1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