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展开抢救性信息采录 引进专家建立基地 推出传习教师传承童星
“非遗”要建口述史档案

 

  昨天上午(29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会在津南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2013年,对濒危非遗项目抢救工作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建立区县一级的口述史档案。进一步加强“非遗”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工作,与部分高校合作建立非遗研究中心,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
  展开抢救性信息采录
  2013年,我市非遗普查工作将继续深入田野普查,建立主题网站和相关数据库,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实施非遗普查的制度化报送机制。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文告诉记者:“目前,田野普查的深度还有欠缺,尤其是对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相关口述史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整理工作有待加强,急需展开‘抢救性信息采录’。”深化非遗项目的口述史工作,就是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口述史整理和史料归集。据杨文介绍,将针对已经批准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制定合理拍摄方案,鼓励非遗工作人员和项目保护单位参与到脚本的策划工作中来。对区县级项目与普查线索进行筛选,对年龄较大的传承人和与传承人相关的人员进行抢救性的信息采录工作。
  60项非遗项目榜上有名
  从昨天的工作会上记者还获悉,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已结束公示,杨家将传说、京剧连台本戏、津派玉雕技艺、太平歌词、重刀武术等共计60项非遗项目榜上有名。
  说起这些“非遗新军”, 天津市群艺馆馆长、天津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治邦认为, 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大有潜力可挖:“比如在民间文学方面,滨海新区汉沽申报的‘盐母和盐母庙的传说’、宁河县和静海县联合申报的‘杨家将的传说’以及宝坻区申报的‘李半朝的传说’都是很好的项目。此外,在天津还有很多民间传说,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可挖掘。比如姜子牙的传说,还有‘王奶奶’的传说——她的知名度不亚于妈祖。”
  走进校园建立传习基地
  除了继续深化 “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外, 今年非遗保护中心还将探索传承工作的新模式——采取专家与传承人合作的方式,在小学校园中培训非遗项目的传习教师,将学校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拓展非遗成果。建立一批市级和区县级传习基地,推出一批传习教师和传承童星。此外,市非遗中心将于近期面向全市市民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题知识竞赛”,依托多种媒体平台,鼓励更多的市民了解非遗、参与非遗、感知非遗。

                                        2013.03.31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