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杨柳青“缸鱼”年画 那真叫传神

 


  为映衬春节的欢乐气氛,不少市民都开始重拾过年挂年画的老传统,从“连年有余”到“五谷丰登”,各色主题不同的年画, 挂在墙上格外喜庆。在距天津市区不足30公里的宫庄子村, 已经78岁的农民王学勤,坚守着杨柳青年画中最古老的“缸鱼”年画,堪称杨柳青年画的“活化石”。
  “缸鱼”年画是“粗活”代表作
  11日, 记者敲开王学勤的家门,立刻被他收藏的各式古朴画具所吸引。 王学勤告诉记者,“这些工具有些比我的岁数还大,是从曾祖父那里一辈辈传下来的。目前商店里能买到的年画,绝大多数是精品,用行话说属于‘细活’,过去这类年画都是要送进宫里或售卖给富人的。百姓家贴的年画,更多都是‘粗活’,‘缸鱼’年画便是‘粗活’的代表作。”
  王学勤边说边打开画板,一幅画风粗犷、色彩艳丽的“缸鱼”映入记者眼帘,“过去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用水缸,过年时买一张‘缸鱼’,贴在水缸旁边的墙上,阳光一照,画中的鱼儿映在水中,一舀水,鱼儿便在水中游动,‘鱼’‘余’同音,寄寓来年的好收成,既好看又吉利。但如今条件好了,没人用水缸了,买‘缸鱼’的人也越来越少。我的画之所以还有市场,更多是被文化追随者收藏。”
  画出传神年画,得有几年农活经验
  每年,王学勤都要在农闲时涂抹几笔缸鱼,年轻时最高纪录一天能画50多张,一年能画上2000多幅,等到春节前拿到集市上卖,钱赚的多少搁一边, 关键是传承这一门技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学勤的精力稍差了一些,画50张得用3天,最近几年干脆改成了“订单”式,先售出前几年画好的成品,不够时再根据客户的需求画。“为了传承杨柳青年画的技艺,前些年政府搞了一个大专班,培养了不少年轻画师,但要想把‘缸鱼’画得传神必须得接地气,非得有几年干农活的经验,才能表现出年画中的乡土气息。”王学勤告诉记者。
  记者得知,如今,王学勤的三个儿子都已基本掌握了画缸鱼的技艺,特别是小儿子,还拜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天津杨柳青年画世家第六代传人霍庆有为师。王学勤说,他现在最欣慰的不是自己画,而是指导孩子们画,这代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13.02.13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