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青年路的青年创业园,一间旧厂房式的小楼墙面被刷上红色,“素民·艺术·家”几个字非常醒目,这便是西厢。
素民·艺术·家
小楼被使用者改造成上下两层的共一百平方米的空间。西厢的一层是休闲空间,沿楼梯拾级而上,鱼缸、小手工艺品分布在阶梯周围。二层是工作间,光线从房屋顶端玻璃窗投射下来,照在陈列的油画作品墙上,色彩斑斓。“这都是学员的作品,零基础过来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西厢负责人之一魏奥奇向记者介绍:“素民,就是普通老百姓,朴素的人。我们希望来的人都把这里当家,也相信所有人都可以是艺术家。”
2011年,魏奥奇、春伯、李一龙三人将西厢搬至青年创业园。“我是油画创作,春伯是摄影,李一龙负责设计。有人想跟我学,我就设立了油画课程。再后来,学员问能否学到雕刻或者捏一些东西。我说行,我帮你找人教。”就这样,西厢逐渐增加了许多新鲜的艺术类课程,平面雕刻、软陶、传统蜡染、玻璃彩绘、羊毛毡、流苏编制、化妆、摄影等,不一而足。
平台·碰撞·火花
魏奥奇介绍说,在西厢,不同课程的老师与这里有着不同的邂逅。“比如水獭,她在旧金山学工艺造型。2011年她暑假回国,从网络得知这里。她自荐说会做羊毛毡,我建议她来这里教给大家。油画老师大卫是专业服染系出身,在油画教学之余,还教授传统蜡染”。
每周二,几乎所有的创意导师会聚集到西厢二楼,参加内部的公开课。导师们在这里互相交流,模拟授课。“我和美姣老师主要从教育上探讨,针对专业的语言来让老师回到零基础的角度表述。”魏奥奇举例说,“像明暗、色彩关系,这些对零基础的学员太专业,但是如果我说直线就是两点连接就非常好懂。”虽然一些导师已经开设店铺或者在外授课,但是他们还是会来到西厢感受家的气氛。“这里更像一个平台,导师间不同门类的思维火花在碰撞,大家探讨什么样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学员的反馈和要求也为导师的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魏奥奇说。
体验·梦想·慢生活
采访时,教授水媚芙蓉软陶艺术的叶子正在为两位学员授课。在叶子的指导下学员们将软陶捏成莲花形状,印上鲤鱼的造型,亲手涂绘金色颜料。为了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叶子带来不少佩饰材料,教授搭配制作。据介绍,成品最后会为莲花覆一层上光油,仿佛鲤鱼真的水中游一般。
在西厢的工作空间,软陶的成品是车挂、脖颈挂饰;玻璃彩绘被做成摆饰、烛台;蜡染作品或成为相框中的摆件或是实用的手帕……魏奥奇说:“学员零基础而来,制作门槛不是很高,体验感很强。累了喝点水、楼下转转、和大家聊聊天,没有隔阂。这是很多现代人所需要的节奏,即在忙碌的生活中慢下来、静下来,让自己的艺术梦和性情得以陶冶。我们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家。”
2012.11.27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