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周六)上午9时30分, 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曲坛》、《天津广播电视报》共同举办的海津讲坛第一百八十九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清代服饰收藏专家何志华主讲。
何志华现任文物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理事, 天津市红楼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其藏品按馆、礼、绅、民、男服、女服、孩服形成系列,兼有配饰、头饰、鞋帽等。同时还收集与服饰相关的书刊和史料,是难得的中国近代服饰史料全书和工艺图谱。他曾被香港亚视、中央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晚报》、《人民中国》、《深圳晚报》、《江苏纺织》、《收藏》等多家媒体报道。撰有《我收藏的清代蟒袍》、《清代服饰初探》、《收藏与藏德》等著作。藏品在国内外展出,得到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多项奖励和证书,成为各大学的客座教授并多次向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捐赠藏品和史料。
何老师致力于服饰收藏30余年,其服饰收藏以清代和民国初年为主,藏品近千件(套),涉及清代马褂、清代荷包、清代汉族妇女缠足鞋“三寸金莲”。何老师的清代服饰收藏始于三十多年前,他父亲当年是商人,也玩古董,他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去过买卖旧货、古玩的天津“鬼市”,喜好的萌芽就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悄然生长。但是“文革”中,家中的文物被抄走了大半,等到“文革”结束后发还了一部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些清代服装。此后的几十年中,他辗转于各个古玩市场,搜集了很多清代的服饰,点滴的积累汇聚成如今近千件的藏品。
随着藏品的不断曾加,他将自己的藏品详细地分类,比如把清代服饰按官、礼、绅、民、男服、女服、孩服形成系列,最早的藏品是清中期的官服,最晚的是上世纪40年代的民国服装。与此同时,他也一并收藏各种头饰、佩饰(荷包、香带、腰带、头箍)和靴、鞋、帽。
在讲座过程中,何老师将自己的藏品一一向读者们展示,详细的讲述每一件珍宝的来历、用途和价值。很多读者询问何老师是否会将这些服饰标价拍卖,何老师笑答:“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没有价值可以衡量,我要尽我的一点义务,将服饰文化发扬广大》”。
上午11点30分,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读者们纷纷上台近距离的欣赏藏品。
2012.11.19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