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被列为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塘飞钹得以传承和发展,滨海新区文化局日前设立了保护小组,并组建了北塘飞钹表演队。近日,记者采访了家住北塘馨宇家园的北塘飞钹第三代传承人67岁的王少平。
王少平介绍,北塘自古就是一个渔港古镇,村民多以捕捞鱼虾为生,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终年涉足海上,冒风浪危险,时有不测,只好祈求于神灵保佑。明初以来,北塘逐渐形成了民间的佛事乐队(也叫法鼓会)。到清代中叶,人们为祈求平安,渴望丰收 ,在演奏中开始结合武术、戏剧以及舞蹈动作, 从此北塘飞钹逐渐走出佛事范围,形成了民间特有的飞钹花会。当地渔民为庆祝渔业丰收,多在节庆期间走上街头演出,进而形成了北塘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据了解,飞钹表演时共有34人,具以铙、钹为主,配以大鼓。表演者身着黑色武生服装,扎包头,手持飞钹,在高亢洪亮的大鼓伴奏下,由乐器演奏和舞蹈表演交替进行,边走边舞。在舞蹈中还揉进了飞脚、撂叉、小翻、背剑、舞花等武术程式,表现北塘人不畏艰险,勇敢坚强的性格。2009年,北塘飞钹被列入第二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少平告诉记者,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飞钹训练和演出的青年人日渐减少,使原本以青年为主要表演骨干的飞钹演出队伍年龄老化。
近日,为保护北塘飞钹得以传承发展,在滨海新区文化局领导下,设立了以文化馆为辅导单位的保护小组。鼓励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同时注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为各表演队伍提供排练和表演场地。 现在,滨海新区已经组建起年轻化的飞钹表演队伍,以全面促进北塘飞钹这项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012.11.15
(新闻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