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大郑村,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60年前,因贫困“逼”得全村人拿剪纸当“副业”。之后很多年,制售剪纸不过是大郑人赚取年货的手段,辛苦一冬也赚不了几个钱。近年来,随着天津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及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大郑村迎来了好时机,大郑剪纸——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特写镜头】
曾经:一个春节只挣几千元
大郑村距东丽区政府十几公里, 在村民地热情指引下,昨天13时许, 记者在慧源剪纸制作中心见到了经理刘长会。这位41岁的农妇很干练, 齐耳短发,脸庞瘦削,正指挥着工人们向礼盒内安插剪纸。“2008年奥运会以来, 我们经常接受礼品订单。”刘长会介绍道。
刘长会是大郑村人,又嫁给了本村人。她的父亲刘洪源是大郑村有名的剪纸艺人,活好艺精,一生醉心剪纸艺术。他的两儿两女都剪得一手漂亮的剪纸。
“以前,一进冬天,地里的活忙完了,村民们就开始做剪纸,春节前走村串巷或赶集上店卖,一年就能卖二十多天。”刘长会回忆,那时兄妹四人都跟父亲一起做剪纸,到了年根底下,兄妹四人都骑着自行车出去卖,有去津南的,有去汉沽的,有去北塘的,最小的妹妹在张贵庄一带。“刮风下雪都得去,错过了日子就卖不出去了,最远的单程就得骑上两个多小时。”一个春节下来,全家人只能挣上几千元钱。“那时候,剪纸就是赚点小钱,只能用来置办点年货。”
现在:“剪纸”也能当做职业
2006年5月, 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时,大郑剪纸已历经了60年的传承, 弃剪操刀,增加了创作空间,不仅表达细腻,而且更具传统气息。
2006年刘洪源创作的1.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获市委宣传部等部门颁发的“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证书。在区妇联协调下,2007年,慧源剪纸创作中心成为市妇女手工编织创业龙头企业。
2008年4月,刘长会和妹妹刘长华历时3个月精心创作的7米剪纸长卷《清明上河图》荣获巧手金奖, 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同年6月,在妇联的帮助下,大郑剪纸获得奥组委认可,承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年营600套礼品。
2009年,大郑剪纸被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在市妇女创业中心内,大郑剪纸占据了最大的展厅,是市妇联免费提供的。另外,通过创业中心的宣传和上网推广,大郑剪纸经常接到来自海内外的订单。
刘长会终于可以职业做剪纸了。有订单时,她会跟工人一起制作;没订单时,她可以潜心创作,研制出更多的剪纸样品。
【广角镜头】
名流茶馆曾经赔得“底儿掉”
很多人都知道名流茶馆,特别是相声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声名显赫的茶馆曾经难以为继。15年前,下岗女工于承艳接手名流茶馆,成为第6任老板时, 也经历过赔得“底儿掉”睡不着觉的日子。她的坚持等来了国家的大力扶持,成就了现在的名流茶馆。提起这些,于承艳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政府的扶持,名流茶馆也不会走到今天,我本人的名誉不重要,能够在政府支持下,传承传统艺术,我感到很荣幸。”
【数字链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2003年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遴选、场馆建设、保护机构建设、专家咨询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共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656万元, 全部用于开展项目普查和保护等活动。同时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由2007年、2008年的每年60万元增加到2009年以来的每年200万元。全市各区县的普查工作组共深入乡镇街159个、行政村3652个,共普查线索1625条,汇集成果547项,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16个类别。
2007年、2009年,天津市共公布9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 2008年、2011年,又公布两批119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4名。2009年16个区县公布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计228项。
2012.11.05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