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六旬农民传承木版年画50余年
实现创业吸引国内外客户 招收“外姓”学生

 

  宁河县丰台镇“义盛做”木版年画艺术历史悠久,是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台镇北村64岁的董静钻研木板年画已经50多年,不仅很好地传承了这门技艺,还靠一把刻刀实现创业,前来订购的国内外客户络绎不绝。日前,他还打破家规,招收“外姓”学生来传承这项民间艺术。
  记者昨天在董静家看到,他正在精心准备2013年春节年画。在画室内,除了他创作的娃娃美人、吉瑞图案、耕织图、埋金得子等画作外, 还有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 其中,一幅与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的合影被特意放大后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这是冯骥才先生专程来看我时照的。在传统艺术上能得到冯先生的认可和指导,让我非常兴奋。”董静说。
  据董静介绍,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 上小学后, 他经常偷着看奶奶和二叔董德伟制作年画。董德伟是东丰台“义盛做”木版年画的第四代传人,后来董静便正式跟着二叔学艺。董静说,经过他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木版年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制作风格上,丰台年画多为等量颜色的套版印刷,最多的有七色套版。一张木版年画从印刷到装裱要经过36道工序,目前有些传统工艺已经流于机械化,而他坚持以手工保留传统工艺的纯朴。
  董静说,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他正在努力保留传统年画的特点,同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韵味融进去,赋予这门传统艺术以新的内涵。 此外,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董静还打破只传内不传外的家规,免费招收镇里的少年儿童,通过给他们上美术课的形式,将丰台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传授给他们,并从中发现适合传承技艺的“苗子”。
  “艺术不应该有门户之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热爱丰台木版年画,才能让这项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董静说。

                                           2012.10.29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