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文化中心普通周末迎来众多外地游客

 

  23日,一个普通周末,也是天津文化中心正式接待来客的第128天。8时47分,记者来到这里,想看看这个普通假日的上午,谁来了咱的“城市会客厅”,又带走哪些实实在在的感受。
  “这文化中心建得真好”
  地点:图书馆
  人物:吉林宋女士
  9时5分,图书馆前广场,一位操东北口音的女士询问哪儿可以看书看画。原来这位女士姓宋,吉林人,今年61岁。宋女士的儿子几年前应聘来本市一所中学教书,结婚生子, 宋女士也来到了天津。“在天津儿子家看孙子,都3岁了。今天儿子儿媳休息。我出来散散心。”宋女士说,“我一大早就坐公共汽车来了。一走进来,特别痛快,这文化中心建得真好!”
  宋女士随着人流进了图书馆。记者本希望还能碰到她,听听她的感受,只可惜文化中心太大了,场馆太多了,整整一个上午,记者没能在众多来客中再找到宋女士。
  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天津
  地点:美术馆
  人物:两名志愿者
  9时40分, 美术馆二层。最先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两个身着志愿者T恤的女孩。 她们都来自内蒙古,都在天津外国语大学读书,几个月前,又一起来美术馆应聘志愿者。说起天津这座“会客厅”,她们语言略有不同,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坚持每周至少来一天,一是作为“会客厅”里的常客,每次都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不只是展品和内外环境,还有这里的人;二是作为志愿者,我们也是“会客厅”的主人,为热爱文化、渴望亲近文化的人服务,为还不太了解天津,又渴望了解天津的外地人服务,我们心甘情愿。她们举了个例子:不久前,一位71岁的西安退休建筑设计者,专程赶到天津看文化中心,并请他们帮忙找一些相关资料。她们努力为老人服务,同时老人对天津的赞美,老人参观时的专注,也给她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化中心配做“会客厅”
  地点:博物馆
  人物:几位江苏工程师
  10时55分,博物馆“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厅内,几名游客边参观边操南方口音小声议论。他们来自江苏南京一家电力工程研究机构, 几天前因公出差来到天津一家电厂,周末, 主人安排他们来文化中心参观。谈起观感,一位赵姓工程师说:“首先,一座城市,尤其是天津这样的一流城市,把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主要文化设施集中在一起,方便了本市居民,也方便了我们这些外地客人,很有创意;其次,我虽不是学建筑的,但依然能感到这组建筑很大气。我2007年来过天津,这次再来,感到变化太大了。文化中心,配做这座城市的“会客厅”。
  开私家车接送老年游客
  地点:停车场
  人物:义工队员王施凡
  11时20分,东部停车场,一大群身披志愿者绶带的年轻人,在搀扶老人上车。老人们虽步履蹒跚,脸上却挂着笑容。其实,记者早上来到文化中心时,最先注意到的不是人,而是车。这些车上都贴了标志:公益圆梦孝亲行动——百名空巢独居老人游津城——市文明办、和平区文明办、天津市义工队。义工队队员王施凡介绍说:“这次活动实际来了79位老人,可义工队队员却来了110余人。为了安全接送老人,32人开来了私家车,我的工作单位无偿提供了两辆大轿车。”
  据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参观者已达213700余人次。王施凡告诉记者,近几个月,仅通过她所在的公司来天津文化中心的外地游客就有3000多人。

                                          2012.09.24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