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真是一片令人期待的土地!”昨日(8日), 第二届中国天津滨海新区国际作家写作营的正式闭营,来自中国、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 立陶宛、芬兰、古巴、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著名作家通过4天的深入走访采风,对滨海新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畅谈参观滨海新区的感受。
“这里完全是个‘新世界’”
“滨海新区拥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设想不断发展,这里就犹如梦想的‘乌托邦’。”站在滨海新区规划展览馆的沙盘前,来自罗马尼亚的作家、小说家欧根·乌里卡鲁告诉记者。谈到对新区的印象,匈牙利作家巴尔提斯·阿蒂拉说:“对我来说,这里完全是一个‘新世界’。滨海新区不仅拥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形势,更有大量拥有知识的年轻人,这里是最有希望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区域。”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竟然是通过围海造地建设出来的,要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站在临港工业区中船重工修造船基地的空地上,立陶宛作家雷塔若斯·丹泽瑟斯不禁感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在这方面我想滨海新区正是一个典型的缩影。”参观了空客A320的组装车间后,来自古巴的阿尔弗雷多·普利托告诉记者:“这次滨海之行让我近距离的欣赏飞机的构造、组装流程和工艺,让我看到了亚洲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邮轮母港,中国最大的港口和人工半岛以及壮观的集装箱码头和人工沙滩,这些都给了我巨大的视觉冲击,令我印象深刻。”
“文化渗透到百姓生活中”
给作家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单单是滨海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曾多次到过浦东的四川作家邓贤说:“浦东和滨海新区都是极具现代化的城市,也是快速发展的城市。但在滨海新区,我看到更多的当地人丰富的生活气息,这是给我很大震撼的。”来自法国的作家皮娅·彼得森说:“在法国,我们在国家的发展中犯了严重的错误,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但是在滨海新区我了解到这里有21座博物馆、4个大剧院, 还有很多公园、影院、图书馆和文化馆。文化发展在这里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到百姓的生活中。
“欣赏刻字艺术真是让我‘如沐春风’。”来自芬兰的作家、翻译家佩蒂·塞帕拉用标准的汉语形容自己的感受,“汉沽的寻常百姓都能掌握刻字的技艺,这是对中国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发展。从每幅作品中我能感受到滨海新区的特性,一种大海的胸怀和气势。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学习和体验刻字这门神奇的艺术。”中国作协会员乔叶也说:“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走了几千年,汉沽智慧的人们用刻字这种形式将汉字记录下来,而且用色彩和现代化的元素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内容,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北塘是新区的一张‘名片’”
“天津可以算是我的半个故乡,因为我的先生就是天津人。”站在北塘古镇的凤凰大街上,曾获得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虹充满自豪地说,“北塘古镇的古老建筑和散发出来的古老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和游玩, 我觉得可以参考和借鉴乌镇和周庄的模式,将滨海新区的内在和外延的文化发挥到极致。” 韩国诗人、小说家朴德奎也有感而发:“就像一提到北京就想到故宫、万里长城一样,滨海新区也需要这样的文化品牌。北塘古镇就很好,凤凰街的传说赋予了这里很多值得回味的历史感。我想,拥有一块属于新区自己的品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融合,对宣传新区、打响新区知名度会更有帮助。”
2012.09.10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