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她的象征,或山川风物,或人文胜景,无论哪一种,一定是独特而厚重的,别致而传神的。然而,在这些有形的象征外, 还有一股流淌其间的天地灵气和不息文脉滋养着这里的一切, 这便是“旧时顶尖技和艺,‘非’入寻常百姓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是座风情款款的城市,1404年设卫,1860年开埠; 1949年新生,21世纪腾飞,600多年来,一路风雨,有屈辱亦有辉煌,曾晦暗而今激扬, 内陆沉稳的河风与沿海开放的海韵催生了她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性格, 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枚枚胎记,长久酿制,几经积淀,民风烘烤,民俗蒸煮,最后脱坯定格,凝聚成这座城市的魂和脉,镌刻出这座城市的名和印,那种个性化的味道,在21个国家级、93个市级以及228个区县级非遗项目中, 有节律地发散着,有标志地飘扬着,成为解读这座城市的最佳注脚。
被誉为“民族DNA”的“非遗”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 是长在人身上的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存,因人而兴,因人而传。2007年6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的确,先进文化就是不折不扣的生产力, 对一座城市而言,在提升软实力、增强影响力的跋涉中,在引导市民将爱家乡情感转化为建家乡行动的实践中,文化的力量不可阻挡,这种力量既是一个城市的积淀,也是一个城市的后劲。
在这样的时代呼唤和文化背景下,天津市文广局和天津日报社联袂打造的“非遗故事”系列报道今起与读者见面。该报道将对本市现有的2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全景展示,让读者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了解“非遗”、体会“非遗”、传承“非遗”。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记忆,留住记忆就能延续精彩。请您跟随《天津日报》的探访,倾听天津“非遗”的心跳,触摸我们这座城市的梦想与自豪。
2012.09.0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