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热气笼罩着大地。下午1:00,记者来到位于王串场一号路的振北曲艺团。虽然天热,可100平方米的茶楼里已是人头攒动了,一些大爷大娘陆陆续续地打着招呼进了门。
“李大爷您来了,赶紧进去,今天天儿够热的。”曲艺团副总经理彭雅文站在门口,不时地和熟识的老观众打招呼。
下午1:30,白派京韵大鼓演员运迺巧和乐队准时上台开场。“孟夏园林草木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黛玉回到潇湘馆,一病恹恹不起床……”鼓箭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台上的运迺巧身着一袭粉红色旗袍,优雅沉着,高低婉转地演唱了一曲《黛玉焚稿》,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一曲唱毕,叫好声接连不断,运迺巧又唱了《愚公移山》、《孟姜女》,原本20分钟左右的演出延长了半个多小时。
“今天嗓子开得好,唱得还不错吧!”换下演出服的运迺巧,喝了一大口水,坐在团长老邢身边。
老邢,就是振北实业公司党支部书记、现任总经理邢慧珠,是27名下岗女工的领路人,也是如今振北曲艺团27名演职人员的“头儿”。“不敢想啊,那时大家都30几岁,厂子倒了,面临下岗,以后怎么办?走一步算一步。大家都有点儿文艺底子,又都挺要强好学的,就决定办个曲艺团。我们请来铁片大鼓名家姚雪芬,根据每位员工的嗓音特色,为大家选择适合的唱腔。赵学义、刘春爱等名家先后到团里进行教学指导。”今年52岁的邢慧珠回忆起往事,一直感慨“太不容易”。从十多年前一个快要倒闭的振北速冻饺子厂,变身今天自负盈亏的振北曲艺团,这其中的苦辣酸甜,又岂止是一句“不容易”能说得清的。
“这个团成立多久,我就在这儿听了多长时间,算是一路看他们走过来的。”76岁的俞文明大爷是曲艺团的忠实观众。每天吃过午饭,俞大爷就骑着自行车早早来到茶楼。
像俞大爷这样风雨无阻的忠实观众还有不少,有的老人每天从王顶堤、小海地倒两三趟车过来。很多老人因戏结缘,成为好朋友。“逢周一还能当回票友,唱上两嗓子。”票友赖大爷说。
2012.07.25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