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由冯骥才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七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昨天上午,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天津民协、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协办的天津皇会再抢救启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此次启动会是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呼吁对蕴含独特津味地域文化的皇会进行抢救和保护,唤起天津历史文化记忆。
因乾隆皇帝而得名
天津皇会是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庆典,是天津民间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据传,因乾隆皇帝曾观看出会表演,并赐黄马褂, 皇会因此得名。皇会是天津市民传统的民间文化生活,是300年间天津人民智慧的集体创造,是集音乐、舞蹈、杂技、民间美术等众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百姓通过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和向往,表现了天津人守望相助、急公好义的品格,更是独特地方精神的表现。
国宝级原生态遗产
“在天津历史上,每次天津皇会的表演令万人空巷,百戏杂陈,各逞其能。有些有很高水平的皇会,像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汉沽飞镲和天津妈祖祭典已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启动会上,冯骥才阐述了天津皇会的重要价值。“天津皇会强烈展示出天津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天津人豪爽、热情、不服输的劲头儿,都在一道道皇会中鲜明呈现出来。 同时,天津皇会直到现在还是原生态的, 丝毫没有被商业化驱使,各会还是自发去练,依旧保持着自娱自乐的形态, 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大量的物质遗存还保留在民间, 这些方方面面采集在一起的信息告诉我们,天津皇会就是国宝。”
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是国宝并不代表她就安然无恙了。我国目前‘非遗’保护体系越来越完善了,但消亡和濒危的速度并没有减缓。皇会就是一个例子。”
冯骥才发布了这样一组数字: 天津历史上民间自发创作的皇会有上千道,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500余道会得以恢复,随着全球化的冲击,目前活态传承的老会约有100余道会, 其中20余道会缺乏会所,艺人年事已高,传续乏人,已濒临人亡、艺亡、会亡的危机情形。
“天津皇会人员严重老化,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农耕时期最后一代传承人的表演了,他们大都已是近80岁的老人,而且没有传承者。 如果我们没有文化的自觉去抢救和保护,可以这样讲,用不了多少年,皇会就会消失了,这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间技艺将随之灰飞烟灭。”
留住天津文化的根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于2009年就已将天津皇会保护作为学院重点工作,由冯骥才主持并组成了专门的天津皇会保护课题组,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已完成了全部的摸底普查。这次再抢救行动的启动,将会为天津皇会建立一份科学、完善的文化传承档案,为缺乏会所、飘摇不定的天津皇会“安”一个稳妥的家。
“没有演练的会所,皇会就会解散,所以目前迫切要为皇会建立稳定的会所,并且要在会所里建起一个皇会博物馆,通过大量珍贵的遗存,展示这项民间技艺的厚重与力量。”冯骥才说,天津皇会的抢救与保护已得到来自各级政府、专家、民间团体及志愿者等各方的大力扶持与帮助,阶段性成果《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已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相信天津皇会不久就会迁入新的会所,为留住天津文化的根,这里会成为真正保护‘非遗’文化的所在地。”
2012.06.10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