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图外借部 系统条理看门道 随口解惑有绝活
高飞:“细排架”模式全国领先

 

  点校、查错架、录入,天津图书馆外借部组长高飞一天的工作就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中开始。 虽然图书馆9:30才开门,可是不到8:45,高飞就已到岗,为一天的工作做起了准备。 打开工作站系统,为来交图书滞纳金的读者准备好零钱,等待第一拨读者的咨询……
  工作琐碎 运筹调配
  系统、 有条理是高飞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我们二层和三层借阅室用16种颜色分出16个区域, 每个人负责其中一个区域,我们的任务就是每两个小时去查一次岗,比如说看看归属于这一层书架的书有没有摆错位置,确保读者能第一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书;查看每个区域的负责人是否在岗,有没有站在该区域显眼的位置,以保证在读者遇到困难时迅速做出解答。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举个例子,二层‘书墙’上的书都是不外借的,如果该区域负责人没有尽到提醒读者的义务,读者在自动借书系统上无法借阅,就很容易造成纠纷,为图书馆带来麻烦。”
  早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开业之初,复康路馆、文化中心馆和海河教育园馆“三馆通还”就成了图书馆的招牌服务。不过读者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进,就为高飞他们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量。“‘三馆通还’后,我们每天下午三点要将其他馆的书按箱子分类,通过卡车这样的物流分批分次将文化中心馆外的藏书运回原馆,你看,这些书脊上画道的就是复康路馆的藏书,我们就需要分类将其放在相应的箱子中。 这么说吧,每天还书量一般是借书量的1.5倍,你像我们平时每天平均能借出6000册,那还书就会有9000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中心馆外的藏书,有时赶上周末还书量增大,我们每天就会增加一趟物流,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才能将这些书完璧归赵。”
  机器虽好 难离人脑
  与传统图书馆手拉人扛不同,高度的信息化和智能处理系统是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志。每隔两小时,高飞就要到图书馆二层书墙背后巡查, 原来这个半人高的家伙就是大名鼎鼎的电子导航机。 据高飞介绍,“电子导航机运用的是国际先进的OPAC系统,原来读者要来图书馆查找一本书,需要先在检索系统里查出书号,然后自行在图书馆各个借阅室查找,费时费力。现在在电子导航系统的帮助下,不但能查出书的书号,还会在电脑屏幕上以3D图像的形式,将书在几层,哪个书架第几个格子展示出来。”记者于是按图索骥,一本《红楼梦》,只需三两分钟就能通过系统锁定藏书位置,原来要转一大圈才能借到的书,现在几个按键就能解决,大大节省了借阅者的时间。
  不过机器虽好,却仍需人来协调管理。图书馆启动了自助借还书系统后,每本书上贴有芯片和磁条,两者必须吻合才能在机器上借出,由于图书馆书籍太多, 难免出现芯片和磁条不符的现象,如果得不到解决, 读者只能守着心爱的图书“望梅止渴”。机器办不到的事情,只能靠人来解决,在高飞看来:“你要是重新退回给定制芯片的部门,一个一个流程走下来需要很多时间。为了尽量不耽误读者的借阅,我们往往会自己将芯片和磁条重新匹配,既减少了图书标签的差错率,又能为读者节省宝贵的时间。”
  点滴之间 功夫尽现
  虽然上大学时学的并不是图书馆专业,但凭着业余时间的刻苦钻研,现在的高飞俨然是一位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说起天津图书馆新近实行的“细排架”书籍管理模式,高飞言语中透露着自豪:“原来图书只能具体到同一大类放在一个书架,现在‘细排架’后,可以保证同一本书的不同副本都放在一起,这在全国都处于先进水平。”
  就在记者采访高飞间隙,有一位七八岁的小朋友来到台口咨询:“叔叔,《木偶奇遇记》在哪里能借到啊?”而身边既无电脑,手上也没有索引的高飞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出“I5区域。”
  看到记者怀疑的眼神,高飞随即带记者去电子检索系统查阅,果然是I5!高飞还向记者介绍起“中国分类法”来:“其实这里也有个窍门,你看《木偶奇遇记》是属于文学类,按分类法属于I类,3-7是各国文学,所以我才能那么快地判断出来。”高飞认为,在图书馆工作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日积月累。“每天跟所负责区域的书打交道,久而久之都像老朋友一样,欧阳修不是有一句话吗,‘无他,唯手熟耳’?”
  离晚上七点半下班还有一个小时,高飞开始了当天的最后一次查岗——点校、查错架、录入,一天的工作从这里开始,又在这里结束。

                                      2012.05.30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