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同事相比,50多岁的图书管理员于辛梓工作地点有些特殊。每天上午九点,于辛梓会准时坐上一辆载满图书的大巴,奔赴天津市里的各个单位、社区。这辆大巴就是他工作的地方——一个流动的图书馆。
这是天津市图书馆为方便市民推出的“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 5月23日,记者跟随着这辆汽车图书馆行走了一天,感受到了这小小的“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早晨九点四十分,大巴到达了行程的第一站——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车刚刚停好,于辛梓和另一名工作人员李晓晗,就熟练地把书架上拦书的架子撤下,打开电脑上的借阅系统,等待第一位读者。
很快,几位职工就走上了大巴,每个人手里都至少拿着五本书需要归还的图书。于师傅熟练的扫描着还书,另一边,还完书的员工已经在挑选车上新的图书了。
不一会儿,不大的车厢内就已难有转身的空隙。旁边的李晓晗笑着对记者说:“今天人算是少的了,人多的时候,我和于老师坐得这么近,忙一个多小时却(被人阻隔的)连面都看不到。”
“有的时候人多得都挤不上来,整个车都跟着摇晃。”于师傅说。
一位刚刚抱着五本新借的书从车上下来的小伙子告诉记者:“我们都很喜欢这种借阅方式,既方便,种类也齐全。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这里的书基本已经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
在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停留的一个多小时里, 还不时有市民上车来询问是否可以借书, 听说只对定点的单位和社区开放,有些失望地走了。
于师傅介绍说,流动借阅服务开展30多年以来,一直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于师傅回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动图书馆’还只是两辆自行车的时候, 就有出租车司机,摸清了我们送书的规律, 追着我们跑,说宁可少跑两个点也要来借书。”
于师傅说:“这些年来,自行车换成了小面包,小面包又变成了金龙大客车,载的书越来越多,服务网点也越扩越大,却依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我们可能需要买第三辆大巴车了。”于师傅笑着说。
从天津市工商局出来,已经是中午十一点钟,车上的工作人员却没有休息,接着又赶向下一个服务点。问及他们一般中午在哪里吃饭,李晓晗笑着说:“赶上哪儿是哪儿,如果能吃到(送书)单位里的食堂最好,如果吃不到,就随便买点儿,凑合一顿吧。”
天津图书馆宣传辅导部副主任叶卿介绍,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自开展以来,一直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自2006年以来,汽车流动图书馆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天天发车,外借图书已达5万余册次。目前共有流动服务点60余个,覆盖3万余人。
2012.05.28
(新闻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