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歌词声声颂“太平”——记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太平歌词

 

  “冬走涪陵夏行船,鲁子敬摆酒宴聘请圣贤……那关羽看罢了微微的笑,在心中暗骂贼子你叫于谦。”每每听到这段词,记者就想起郭德纲演绎这段太平歌词时,随机拿于谦抓哏的情景。
  日前,在劝业场天华景戏院举行了和平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 太平歌词与其他9个项目均列入“遗产”名录之中。让人非常惋惜的是,曾经繁花似锦、无限风光的太平歌词,怎么会到濒临“绝唱”的地步呢?今天,记者带您了解一下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形成于清代初期,原叫“山村小调”,后成为宫廷及达官贵人的消遣节目,清末的慈禧太后经常宣召民间艺人进宫去演唱,有一次艺人进宫去演出,慈禧听后大为夸赞:“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所以赐名“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历经200多年、数代艺人的发展传承,成为曲坛之中一个重要曲种。即可独立演唱,又可以包含在相声之内,在津、京、冀等北方地区被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曲艺宝库中,太平歌词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观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民间小调等演变而成的。表演形式为“干板数唱”,歌唱者手持御子(竹板),用手合拍,击节而歌。形成了舒缓、优美、娓娓道来的表演艺术风格,曾流行于京津一带。演出时有三种演唱形式:一个人半蹲着,边撒白沙子边唱;一个人站着唱;两个人对口唱。
  天津自古就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地方,尤以和平区为最,和平区作为天津的商业、文化中心,一直以来也是津门民族、民俗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在解放前,和平区曾密布着像南市“三不管”、联兴茶社等演出场所,使社会各层次观众各得其所。这些地方不仅是各阶层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各类艺人竞相献艺的绝佳舞台,不论多么声名显赫的名角,若不能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就不能算作真正的“红”。
  太平歌词起源于北京,盛行于天津。这种曲艺形式在当时的氛围和环境下,涌现出许多的优秀演员,而且培养出大批具有很高艺术欣赏水平的观众群。1920年,相声演员王兆麟,吉坪三到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演出时,在相声中插入了太平歌词,得到了观众的赞赏,由此,太平歌词一度风行于全国。王、吉二人也转而以专唱太平歌词为其主业。王、吉之后,又有荷花女(吉坪三之女吉文贞)、杨绍奎、王本林等名家,颇负盛名。
  太平歌词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这其中以民间传说故事类曲目《太公卖面》、《单刀会》、《白蛇传》、《秦琼观阵》最让观众喜闻乐见。
  随着前辈艺人的谢世,解放后,掌握太平歌词演绎方法的艺人越来越少。“文革”期间,该曲艺形式更是遭到严重摧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再无人能操此艺,已成绝响。
  1999年,刘文步、佟守本把传统的太平歌词经过挖掘整理,“文革”后第一个以独立的曲艺形式重新搬上舞台,受到新老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赞扬。随着十年来的不断努力,太平歌词这一濒临灭绝的古老艺术形式重现复苏迹象。
  太平歌词传承人之一刘文步对记者说:“太平歌词作为一种无乐器伴奏的纯粹演唱的曲艺形式,是诸多曲艺形式里的一朵奇葩,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并且,从古至今,深受百姓大众的喜爱和欢迎。若在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成为绝响,其损失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无法挽回的。”
  当记者问及为何会有保护和传承太平歌词的想法时,刘文步老先生有点激动地说:“很简单,我怕,我真怕她完了!这个艺术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了,不能说没有就没有了,不能让后人只能从文字中、声音影像中知道咱们还有过叫太平歌词的曲艺形式。所以,我们要不断发掘,要用一切办法,把她重新‘挖’回来。还要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让更多的人传唱她。”
  记者在采访最后,真切地感受到太平歌词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演唱艺术与其独特的演唱方式、特有的伴奏乐器以及通俗风趣的唱词,都是前辈艺人不断探索总结发展的艺术结晶,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平区将其做为非遗保护项目,将有利于太平歌词的传承与发展。

                                       2012.03.30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