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天津记者走访:新儿歌何时才能受孩子追捧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每个人的童年回忆都是跟儿歌和童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作为“00后”甚至是“10后”的孩子们传唱最多的仍然是“70后”和“80后” 记忆中的经典儿童歌谣。为此如何加强新儿童歌谣的创作?如何让新儿童歌谣成为经典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近日走访了天津多家音像店发现,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儿童歌谣光碟中收录的大多数都是那十几首经典歌谣,其中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儿童歌谣更是占了相当比重,新创作的歌谣难觅踪影。随后记者又登陆搜索引擎搜索儿童歌谣时发现,网上的儿童歌谣专辑大部分也都是经典老歌。市民吴小姐有个两岁的女儿,为了让孩子多接触文学作品,她经常上网给孩子找儿童歌谣:“网上一些所谓的新儿童歌谣总是让人感觉质量不高,缺乏趣味性和韵律。”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南开区一所小学门口,放学时间孩子和家长们把校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当记者询问这些刚刚放学的孩子最喜欢什么歌时,有的孩子说喜欢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但更多孩子报出的都是流行歌曲的名字,如:《死了都要爱》《双节棍》《因为爱情》;只有极少数孩子说喜欢《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等经典儿歌。一位小学音乐老师告诉记者,一些新儿童歌谣缺乏形象性的语言,幽默的内容,里面还含有不少说教成分,很难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而一些年代久远的经典歌谣往往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较远,难以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久而久之,在孩子们中间形成了“唱流行歌曲显得自己很时尚,唱老儿歌显得自己很老土”的观念。
  天津市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程宏明表示,儿歌和童谣是让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文学形式。它们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文学的启蒙、学习语言、训练音乐感受力及最初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都离不开儿童歌谣。天津作家创作的儿歌和童谣作品在全国大赛上屡获大奖,可见天津本土作家具备儿童歌谣的创作实力,但新儿童歌谣作品的推广却存在着不少难点:首先,学校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以分数说话的困局,对儿童歌谣的推广传唱“不感冒”,随着在小学建立优秀童谣基地校模式的推广,这种现象将得到逐步改观。其次,电视台、电台等媒介都以播放动画片为主,播放新儿童歌谣的比重低。另外,推广新儿童歌谣资金投入大但收益小,大多属于公益性质,资金短缺成为推广儿童歌谣的“拦路虎”。
  日前,天津市网上家长学校联合天津市儿童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了“2012年天津市少年儿童优秀童谣朗诵会”活动,活动现场孩子们争相朗诵天津市儿童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新创作的儿童歌谣。面对新老儿童歌谣出现断层的现状,天津市网上家长学校的负责人表示,本市将举办第二届优秀童谣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童谣,并鼓励孩子们参与创作。另外,本市已经在18所小学建立优秀童谣基地校,组织孩子们创作童谣、朗诵童谣,今后还将继续在各个小学推广这种模式。

                                       2012.03.27
                                      (新闻来源: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