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续6届的住津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始终关注着文化遗产保护, 他的多个有关保护文化遗产的提案先后被采纳。今年(2012年)“两会”期间,冯骥才委员继续用他浓浓的文化情怀为文化遗产保护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见到冯骥才委员的时候,他正在与人兴致勃勃的谈论着他所钟爱的“文化遗产”,他兴奋的说,近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成果颇丰:
录音: 前不久,贵州的西部发现了一个英雄史诗《亚鲁王》就是我没有想到那么久远, 这个《亚鲁王》跟诗经是一个历史,我们找到有1000多种歌诗,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
作为连续6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冯骥才委员为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十余年的心血精力。他在递交的“紧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为国家非遗名录制定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条例”等多个提案都先后被采纳。冯委员告诉记者,他非常欣慰能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做些实事。
录音:四川地震时候,我们就做羌族文化抢救,集中力量做了一年,当然我们继续在做,体现了一个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整体、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的关切。 下面我们抢救的重点,仍然要紧紧抓住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现在主要的还是要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只有保护好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
作为住津的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对天津民间文化也充满了热爱。他欣慰于天津像杨柳青年画这样的民间艺术不仅保护住了独有文化内涵,更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针对目前,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热潮,冯委员提出了建议:
录音:产业是一个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成批生产的, 它得跟市场结合。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原创, 我更关心的是,现在的文化遗产在进入产业的过程中最容易失去他自己的特色,而文化最重要的还是文化的多样性,要按照文化的性质和规律来搞。
2012.03.13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