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 2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 是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2009年春天,贵州麻山地区苗人世世代代传唱的英雄史诗《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并被外界所知。三年来,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主持下,中国民协把它纳入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搜集、整理、翻译,如今终于杀青成书,出版面世。
《亚鲁王》所传唱的是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其主角苗人首领亚鲁王是被苗族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长诗以铿锵有力的诗律和舒缓凝重的叙事风格,生动地讲述了西部苗人的由来和迁徙过程中波澜壮阔的场景,是上古时期中华民族曲折融合的见证,其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学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由于其主要流传地贵州麻山地处外人罕至的六县交界,语言独特、交流不便、信息闭塞,当地苗人在有限的石漠化土地上种植谷物,在几近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繁衍生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正是顽强坚忍、从不妥协的“亚鲁王精神”世代支撑着苗人的精神世界,才使《亚鲁王》长诗活在麻山苗人的生活里,并得以在其他地区以故事和短诗等形式广为流传。
冯骥才兴奋地说:“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即民间口头文学集。这表明口头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学的源头。此后,虽然我们的文学史向着文本化与精英化发展,但口头文学在民间仍充满活力,直至今天,谁曾想到与《诗经》前后时代差不太多的一部口头文学《亚鲁王》居然活在田野里,而且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文学史呢?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亚鲁王》的一只脚已迈进我们文学史。”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为二册,分为史诗部分(汉苗对照)、图版部分。冯骥才表示,当前急迫的工作应是对《亚鲁王》做更彻底和全面的普查与存录。存录的主要方式是用文字和音像记录,将其原始生态原真地保存下来。这本书的出版仅仅是《亚鲁王》搜集整理的开始,而非大功告成。“在多年来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中,最大的快乐是发现。发现英雄史诗《亚鲁王》,是当代文化遗产抢救的重大收获,使我们备受鼓舞与激励。让我们迎接这一迟到的民族文学瑰宝,并将《亚鲁王》未了之事认真做下去。”
2012.02.23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