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151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2年2月18日(周六)上午9时,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天津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海津讲坛第一百五十一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天津戏剧曲艺专家、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甄光俊主讲。
  甄光俊,笔名童稚、岳安、真文,是当今戏曲界颇有影响的史论专家,为中国文艺人才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天津戏剧家协会荣誉理事。退休后曾被天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在全国数十种专业期刊、报纸副刊、专集等出版物上发表史论、评论、传记。 他主编的书籍获全国艺术科研规划领导小组颁发 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论河北梆子女伶的兴衰》获全国梆子剧种研讨会论文一等奖;《振兴戏曲的根本保障》获文化部、全国文联联合颁发论文一等奖,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优秀作品奖。
  甄老师详细讲述了解放后十七年天津戏曲界的概况。首先他对于“解放戏”给出了定义,是指来自延安或其他解放区、从内容到形式用新的思想观念改造、加工的历史题材剧目、表现当代生活的剧目。 “解放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1、鼓励劳动生产的; 2、开展阶级教育的;3、用革命观点处理婚姻问题的; 4、宣传破除迷信的; 5、属于政策教育和团结问题的。 除了解放区传入的剧目外,天津京剧、河北梆子戏剧团体,还自编自演了《篙山星火》、《忠王李秀成》、《野猪林》、《金钵记》、《四劝》;评剧《红娘子》、《潘金莲》等思想倾向与“解放戏”相近似的30多出新剧。
  解放后轰轰烈烈的戏改运动包括改人、改戏和改制三个方面。1956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于是戏曲界大张旗鼓挖掘遗产。 1957年5月,文化部通知全国各地开放禁戏。 此后,《大劈棺》、《杀子报》、《黄氏女游阴》、《纺棉花》等一批曾经被禁演的剧目挖掘出来,引出对传统戏曲剧目是禁是放的激烈争论。其中《荀灌娘》、《火烧望海楼》、《六号门》为天津戏剧界赢得荣誉。
  上午11点整,讲座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2012.02.19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