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145讲

   
   
     
 

  2011年12月17日(周六)上午9时, 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曲坛》、《天津广播电视报》共同举办的海津讲坛第一百四十五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原天津艺研所副所长、戏剧专家刘琦主讲。
  刘琦,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为艺研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中国京剧协会会员,天津剧协名誉理事,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京剧知识辞典》“谚訣”、“术语”撰稿人,《中国京剧百科全书》,“京剧研究”副主编,曾在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讲授《京剧知识与欣赏》选修课, 出版著作有《京剧诀谚辑释》、《京剧艺术论》、《中小学京剧读本》、《裘盛荣传》、《津门谈戏》、《京剧形式特征》、《京剧行头》、有关京剧论文多次获奖。《京剧艺术论》获华北地区文艺理论评奖一等奖。参展书法作品被收入有关书画集。
  刘老师经过多年对于京剧的潜心研究,从几个方面总结了一些国粹的唱音特点。京剧之所以成为京剧,与其独特的读音密不可分。唱京剧首重字音,与歌曲有着很大的区别。歌曲的曲作者不必考虑歌词的字音,字音一般是服从曲调的,也就是以字就腔。而戏曲、京剧的唱则须考虑字音,也就是要以腔就字。
  京剧的重字意识强烈。京剧界向有“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字正腔圆”、“字是骨头腔是肉”等说法,就都是强调字音的重要,不可忽视。
  京剧讲究字重腔轻,字正方圆。关于字音的正刘老师认为侯宝林的相声中提到京剧的演唱是“京字京音”,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京剧不等于北京的地方戏,京剧中的字音远远超过北京语音的范围,京剧的字音实际是若干不同地域语言的奇妙结合,是京剧自己独有的语音体系,而不是北京音,也不是普通话标准音,或者说京音只是京剧字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京剧中的尖团字,上口字等字音的辨别,刘老师也举出很多实际的例子让读者更形象的体会到京剧博大精深的艺术底蕴。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以其无限的艺术魅力被称为“国粹”。 刘老师也希望后辈们能够将这份国宝永远的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灿烂文化而骄傲。

                                       2011.12.18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