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社会文化>>
  社文报道

“非遗进校园”走进南开大学:把“非遗”种子播进大学校园

 

  “走,去看看国家级和市级的非遗项目!”刚刚吃过早饭,南开大学的学生们就纷纷相邀去往学生活动中心,尽管正是临近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但多姿多彩的“非遗进校园”——南大行活动还是强烈地吸引着这批“90后”们。
  10日10时,首次出现的众多民间艺术家让学生活动中心有了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他们中有杨柳青木版年画、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技艺、古铜(银)鎏金器物修复及复制技艺、杨柳青剪纸等七个市级项目。大家在一个个神奇又鲜活,同时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技艺展示台前,不停地询问和拍照……
  展厅中第一个展位是天津最具特色、闻名遐迩的“狗不理”包子。展台前已经围满了人,两位师傅正在手把手地教同学们加水、和面、包包子的整个过程, 并且现场将包子蒸熟,发给同学们品尝。 许多从外地来津上学的学生一边品尝着包子一边说:“来天津这么久了,还是第一次吃到‘狗不理’包子,果然名不虚传。”
  另一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人霍庆顺正在讲解年画勾、刻、刷、画、裱五道工序的内容,以及代表作《五子夺莲》的含义和特色。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出问题。 精雕面塑这边观众也络绎不绝,许多同学围在面塑艺术家张先生的旁边,一边听讲一边捏面塑。来自汉语言专业的胡杨同学正在和同学一起学习捏小鸭子,她对记者说:“看到学校有这个活动,很高兴,而且对面塑艺术一直很有兴趣,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多了解了解民俗文化。”一位来自历史学院的学生看了之后深有感触地表示:“大学生接触的都是一些流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很古老的传下来的东西,我觉得非常有收藏价值,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去学。”
  活动进行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祁庆富也从北京赶到现场。他一边仔细地观看天津民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一边热心地向同学们介绍:“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要让青年们也参与到“非遗”保护活动中,在艺术家和大学生之间搭建起展示、互动、创新的平台。这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进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话引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活动现场,天津非物质文化中心主任李治邦也十分兴奋。他称,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青年宫、南开大学团委共同主办的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已是第二次让“非遗”走进大学校园了,每一次活动的效果都非常好,我们还准备把更多、更精彩的“非遗”项目带到大学校园,把“非遗”的种子播进大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到社会上去开花,结果。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活动现场依然热闹非常。一位学生在民间艺术家留言簿上写下:“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让传统文化与青春同行。”他的话道出了前来参加活动的所有“90后”的心声。

                                       2011.12.12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