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26日(周六)上午9时,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海津讲坛第一百四十二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中国律学学会会员王新生主讲。
王新生,中国律学学会会员,笔名求韵,1955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善古琴二胡等民族乐器。
1998年参加“中国第三届律学学术研讨会”;2004年参加“中国首届古琴大赛暨古琴研讨会”,发表论文《从古琴的个性弹起》;2005年参加“中国第五届律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从“律和声”谈起...》;2006年参加“东亚第二届律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三分损益法和三分损益律猜想》;2007年参加“首届中国古琴艺术保护论坛”发表论文《循徽叶声》;2010年参加“中国第六届律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本能的七声”和“七声的本能尺度”》。除上述已发表论文外,另有《试补雨台山21号楚墓竹律铭文》、《曾侯乙编钟编磬乐律学研究》,更有《三分损益法和三分损益律研究》等文章尚未发表。现于天津设有琴馆,闲暇时以研究音律理论及招生授琴为乐。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而且是从未间断过的乐器。
关于琴与乐的关系王老师认为琴的作用是用来确定音高以调配音律,是一种定律的工具并且现场演为读者演示,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琴与乐的关系。琴还可以反映人本能的音高,这一点也体现出了人琴和谐的特点,赋予了古琴生命的气息。
随后王老师还演奏了几段古琴名曲。关山越,体现出诗词与古琴之间的交流;良宵引,是一首描写月夜轻风,良宵雅兴的琴曲。乐曲结构精致,旋律婉转, 曲风恬静,引人入胜, 是小曲之中的精品;平沙落雁,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上午11点,讲座在一段悠扬的琴声中圆满落下帷幕,很多读者仍停留在琴声创造出的意境中,久久不愿离去。
2011.11.27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
|